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用愛「綁架」孩子 這不是滿分的愛而是真實的害

前不久發小離婚了,他的婚姻僅僅維持了1年零3個月。

發小結婚後,媽媽張阿姨怕兒媳花錢大手大腳,攢不住錢,依然掌管著兒子家的財政大權。

對此,兒子和兒媳敢怒不敢言。

終於,更大的戰爭爆發了。

張阿姨在得知兒媳花掉了1000多塊錢買一條連衣裙後,怒火中燒,一邊數落兒媳不會過日子,一邊指責兒子沒本事,管不住媳婦。

一氣之下,發小媳婦回了娘家。發小想去賠禮道歉又怕忤逆了媽媽,就這樣僵持了一段時間後,小兩口離婚了。

發小的這場婚姻悲劇,張阿姨要負80%的責任。

因為她不知道給兒子留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更不懂得從兒子的世界得體退出。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用母愛綁架男孩,這不是滿分的愛而是真實的害,是一種病態共生。

然而,有些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正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把男孩培養成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無法強大的懦弱兒。

太溺愛家庭,男孩喪失獨立的能力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而獨立的大忌就是溺愛。

之前有一則新聞,讓人大跌破眼鏡:

12歲的男孩,居然還沒有斷母乳,並且一天要找媽媽喝3次奶,給正常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究其原因,都是太溺愛惹的禍。

原來,男孩的爸爸媽媽都是獨生子女,男孩一出生就有6位大人百般呵護照料。

男孩媽媽張女士在孩子小的時候試圖給孩子斷奶,可是一不給奶喝,男孩就哭得撕心裂肺。

老人們哪捨得讓孫子難過,都紛紛勸告張女士再餵一段時間吧。張女士也心疼至極,斷奶之事就這樣擱置了,結果到12歲也沒能斷掉。

無計可施的張女士帶兒子去醫院做檢查,可醫生也沒有辦法,說男孩身體沒毛病,這是心理問題,得自己解決。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青少年發展有兩個關鍵期。

第一個關鍵期是從出生到1歲,是生理上的斷乳期;第二個關鍵期就是青春期,是心理上的斷乳期。

這兩次斷乳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成功度過兩個關鍵期,孩子就向著獨立、自主的階段邁進一大步。

男孩因長輩的寵溺一下子錯失了兩個成長關鍵期,一個身體上都無法斷奶的孩子,精神上怎能斷奶,哪還有獨立可言,將來更不可能獨當一面,真是可悲可嘆。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么小、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毫無底線滿足要求對男孩來說,只有害沒有愛。

溺愛從來不是愛,而是慢性毒藥,它會慢慢扼殺男孩的獨立生存能力。

控制欲太強的家庭,男孩掩藏自己的聲音

堂哥從小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夏天在院子裡乘涼時,堂哥總是給我們幾個小夥伴講歷史故事,此時的堂哥眉飛色舞、眼中有光。

堂哥說,他上高中一定要選擇文科,將來報考考古專業。

可是伯父伯母硬是以文科專業少,就業面窄,考古專業更是冷門專業為由,逼著堂哥選了理科。

從那之後,我發現堂哥眼中的光亮不見了,痛失所愛讓堂哥瞬間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大學期間,他整日鬱鬱寡歡地學著不喜歡的專業,考試時只能做到勉強不掛科而已。

周國平在《孩子的聰明,需要父母欣賞》中說到:

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歸結到兩點,一個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個就是能養活自己。

的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愉,得到成長。

而控制欲滿格的父母掌控著男孩的一切,剝奪男孩的心愛之物,掐滅他的夢想,那男孩還能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嗎?

當然不能,他只會痛苦地活成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

正如《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麼?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真正的愛是如他所願,而非如我所願。

不捨得用男孩的家庭,男孩與責任感絕緣

《都挺好》中蘇母就一點兒不捨得用二兒子蘇明成。

準備飯菜時,蘇父讓兒子盛湯,蘇母卻一把攬下,說著:「我來,我來,這麼點事還得讓孩子干。」

不讓兒子洗他自己的髒衣服,反而要求女兒洗。

兒子好不容易想幫忙干點活,蘇母卻以在學校辛苦累為由,不讓兒子插手家務。

捨不得讓兒子吃一丁點苦,這樣養大的男孩能好到哪裡去?

長大後的蘇明成責任感缺失,工作上不上進,還想一夜暴富,賣車借錢搞投資,結果血本無歸;

時不時搜刮父母的血汗錢,生氣時可以暴打妹妹、老婆泄憤。

父母不讓男孩吃苦不但沒有保護男孩,反而讓他更容易走向失敗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說:

不管他學習什麼狀態,讓他參與家中大事總是沒有壞處的,起碼錶明你把他當大人對待了,他就會擔起他的那一部分責任。

可生活中,不乏有父母以「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你管」為由,把男孩的參與感和責任心拒之門外。

久而久之,男孩會被養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家裡橫,出門慫的巨嬰。

於是,已上初中的男孩,卻不會剝雞蛋、繫鞋帶;畢業名校的高材生啃老10多年,也不外出工作;稍有不滿意,男子對父母拳打腳踢......

男孩小時候,父母不捨得用,男孩長大了,父母用不起。

這樣的苦果只能父母自己吞下,真是害己害兒。

如何避免把男孩養廢?

1、歸還自主權給男孩

李佳琦是內業有名的美妝主播,要知道並不是每個男孩都有勇氣選擇美妝這一領域的,但是李佳琦卻敢,並且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做到領域的翹楚。

這一切都源於李佳琦媽媽給兒子自由與尊重的教育。

李佳琦小的時候,有一次把房間裡弄滿了鍋碗瓢盆,還把牆壁塗得五顏六色。

佳琦媽媽看見後,並沒有馬上制止、批評,而是詢問他這麼做的原因。

得知小佳琦是想幫媽媽裝修,佳琦媽媽還建議兒子把色彩搭配得更和諧一些。

在兒子有能力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佳琦媽媽就不再干預,而是把自主權歸還給他。

所以,李佳琦時刻都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那麼堅定有力地行走下去。

正所謂逐夢而居,無畏無懼。

2、給男孩試錯的機會

曾被一個3歲小男孩的視頻暖到了。

視頻中美國加州的3歲小男孩Tydus,精心為媽媽準備燭光晚餐,清晰的思維、有序的動作令人咋舌。

他先去超市採購食材,再去屋外剪鮮花,然後布置好桌椅,點燃蠟燭,細讀食品製作說明,用烤箱烤麵包,擺餐具,倒飲料......

他按部就班,不急不躁。

雖然倒飲料時,他接連灑了兩次,但小傢伙一點沒有氣惱,摔倒後爬起來清理地面,還風趣地自嘲說:「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我們在被驚艷的同時,也由衷佩服Tydus媽媽的教育方式。

如若不是平時敢於讓男孩嘗試,男孩根本不可能在實踐中增長經驗,操作動作也不可能這麼熟練有序。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是啊,沒有人天生會做某件事情,都是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獲得成長的。

即使出現失誤,有了切身體驗的男孩也會「吃一塹長一智」,在成長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向好。

很喜歡北大才女趙捷所寫的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深以為然。

男孩將來要成為一位丈夫和父親,他肩上的擔子更加重大,他要擔起家庭責任,要庇佑孩童成長。

父母能給男孩最可貴的東西一是「根」,另一個是「翅膀」。「根」是指根植男孩內心的教養,而「翅膀」是給男孩尊重和自由。

父母應該學會得體退出,讓男孩自己去定奪,去闖蕩,去歷練,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兒。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18/150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