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學者:中共「內循環」是被迫的 難度非常大

10月底,中共將制定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據外界分析,習近平可能會將「內循環」等作為經濟國策而固定下來。對此,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對德國媒體表示,中共內循環是在外部脫鉤壓力下被迫採取的行動,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內循環:林毅夫VS王劍

在美國聯合盟友一致對中共進行圍堵的大趨勢下,習近平在今年5月提出經濟「內循環」的說法,並因劉鶴在6月18日發給上海陸家嘴論壇的文字稿再次提及而引起外界關注,一時成為媒體的熱詞。日前,被外界稱為習近平經濟學「國師」的林毅夫提及,中共現在強調「經濟內循環」絕非短期應變措施。

中共官媒《中新社》9月30日報導,周二(9月29日),中共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共現在著重強調的「經濟內循環」,絕非短期的應變措施,並非僅僅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和中美貿易戰而設。

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自身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的35.4%降至去年的17.4%,下降50%。這意味著去年,中國國內產值的82.6%是在國內靠消費和投資消化的。

林毅夫還說,美國、日本、英國等高收入的大經濟體,也是以國內市場為主,如:美國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僅7.6%,日本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3.4%,都比中國低。

海外政經觀察人士王劍指出,近期鼓吹中國經濟可以內循環的人士包括林毅夫等人,拿來說事的就是出口與GDP比重,這個比重也被稱為「對外依存度」。

按照林毅夫的說法,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在2019年降至17.4%,似乎是說明中國內需市場很龐大,這很迎合習近平中國經濟已經不是「小池塘」而變成了「大海」的表述。

王劍表示,全世界只有美國完全可以依靠內部市場需求而經濟不會出大問題,因為美國是全球經濟需求的動力和來源,中國遠遠達不到可以僅僅依靠「內循環」而經濟還能夠正常運轉的程度。林毅夫看到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了,就斷言中國內需提高了,這是錯誤的。按照中共商務部2020年1月15日公布的數據,外貿帶動的就業人數大約為1.8億人,這麼龐大的從業人數牽涉一個很深很廣的上下游產業鏈。簡單說,一個出口產品涉及原物料採購、運輸、產品設計、產品包裝等等一系列產業,一塊錢的出口可以拉動幾十元上百元的增值效益,中國許多企業都是這樣生存的。一旦經濟「內循環」了,這一塊錢出口的消失,連帶著的就是幾十上百塊錢的消失,與這個行業相關的企業會大批倒閉,與這個行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將大量失業。

內需的拉動需要增加就業,增加就業人員的收入,這麼多人失業了,誰還有錢購物?那些生產廠家製造的產品又賣給誰?所以說,中國內需市場不像林毅夫和習近平想像的是一個「大海」,離開了外部市場,中國經濟會很快萎縮到中共改革開放以前。

賀江兵:中共被迫進入「內循環」

《德國之聲》9月29日報導,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稱,中共提出「內循環」作為應對中美貿易戰的因素不可小覷。

賀江兵表示,隨著美國逐漸加強對中國的物資禁運,中國製造的產品品質會下降,競爭力將出現滑坡。就說現在華為的產品,要是完全脫離了美國的技術,其競爭力還剩多少呢?

賀江兵認為,中共現在提出「內循環」,很有可能就是出於對中美經濟脫鉤情形的擔憂而被迫採取的舉動。

對於賀江兵來說,這種被迫的內循環,難度非常大。

他說,「畢竟,外貿不止包括出口,也包括進口。現在的中國經濟還是在好幾個方面依賴進口,比如許多進口糧食產品就沒有合適的國內替代,晶片等高科技產品更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只靠自己的內循環就製造出晶片。一塊晶片,可能是美國的上游原材料、荷蘭的光刻機、中國的設計、台灣或韓國的生產。此外,中國的能源進口也無法用所謂的內循環去替代。」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02/150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