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北京西什庫教堂 見證三個庚子年的動盪風雲

西什庫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俗稱"北堂",是3層樓高的哥德式建築,也是4座教堂裡規模最大的一座。兩側樹叢後則是中式碑亭,顯現其中西合璧的風格。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120年前,同是庚子年,靜靜矗立在北京城裡的西什庫教堂,在8萬暴民攻擊下滿目瘡痍。兩個甲子後,世界早已丕變,教堂前的觀光客取代了暴民,驚恐與嘶吼換成了驚嘆和祈禱。

這座瑰麗中帶著滄桑、橫跨3個庚子年的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因地理位置被北京人俗稱為"北堂",也是四座教堂裡規模最大、外觀最顯眼的一座,一度是北京城裡最高的民間建築。在四周灰矮的民居和機關建築中,它高聳的外觀十分顯眼。

西什庫教堂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濃郁的中西合璧風。3層樓高的哥德式建築外兩側,各有一對中國風格的石獅子及碑亭,亭內安放著龜馱的2塊教堂遷建諭旨碑文。四周則被傳統中國式基座及漢白玉欄杆圍繞,每根柱上還刻著石獅子。

從上方俯瞰,西什庫教堂擁有11座尖塔,整座建築呈十字形,宛如一座鑲嵌入地的巨型十字架。立面則由3座尖頂拱門構成,而拱門間的4根門柱內,樹立著聖若望、聖保祿、聖伯多祿、聖瑪竇等4位聖者的雕像。

走進教堂,36根金黃與水藍色相間的立柱,搭配黃底紅線條的高聳圓弧尖頂,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風格圖案的彩色玻璃花窗,透著華麗而莊嚴的氛圍,讓身處其間的遊客與信徒,在感嘆建築精美之餘,也不自覺地贊嘆起造物主。即使不是信徒,默默握起雙手禱告的遊客,也不在少數。

西什庫教堂的最大特色是濃郁的中西合璧風。3層樓高的哥德式主建築,正門外兩側卻各有一對中國風格的石獅子及碑亭。圖為石獅子和碑亭。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西什庫教堂擁有11座尖塔,每座尖塔造型各有不同。圖為大門尖塔上的雕塑及雕像。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西什庫教堂內有36根金黃與水藍相間的立柱,搭配黃底紅線條的高聳圓弧尖頂,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風格圖案的彩色玻璃花窗。圖為禮拜堂內的立柱及燈飾。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西什庫教堂內有36根金黃與水藍相間的柱子,搭配黃底紅線的高聳圓弧尖頂,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風格圖案的彩色玻璃花窗。圖為花窗上分別身著明清兩代服裝的傳教士,並有萬里長城圖案。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獨特的混搭設計,正象徵著西什庫教堂身處中國與西方文明交會,相互激盪與融合的大時代。雖然,它不是北京四大教堂裡歷史最久的一座,但連前身算進去也達317年,而建立在現址也有134年了。

更何況,西什庫教堂也是北京這四大教堂裡,最有故事性的一座,說它是見證近代中國動盪的代表性建築,並不為過。

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建於清康熙42年(公元1703年)。當時,耶穌會教士治癒康熙帝疾病有功,獲准在中南海西岸的蠶池口興建救世主教堂。但道光7年(1827年),這座教堂成為民間反教會風潮的犧牲品,被清廷下令查封並沒收教產,成為它遭遇的第1場危機。

隨著歐洲列強入侵中國,清廷歸還教產。同治3年(1864年),教堂原地重建為更大的哥德式建築,卻引起一旁中南海園林裡的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不悅,深怕"壞了風水"。幾經交涉,教堂在光緒12年(1886年)被迫易地重建,2年後啟用,成為現在的西什庫教堂,是它的第2場危機。

1900年6月,義和團攻進北京,身為中國華北最大教堂,且育嬰堂、學校、醫院、印刷廠一應俱全的西什庫教堂,湧進了3000多名中外教民、傳教士,成為全北京最大的避難所,也讓它和各國大使館並列,成為義和團的首要攻擊目標。

當時的義和團,喊出了"吃麵不擱醬,炮打交民巷(使館);吃麵不擱醋,炮打西什庫(教堂)"的口號。也因為當時西什庫教堂在北京城自成一區,使它遭到約8萬名義和團的圍攻。

面對第3場危機,也是最慘烈的危機,教會向法國大使館求援,但前來支援的,卻只有41名法國、義大利官兵和每人1支槍。這時,西什庫教堂裡沒有鐘聲,只有槍聲。但就是這槍聲,嚇住了號稱神功護體的8萬義和團。

此時,帶隊的端親王載漪,下令清軍向教堂挖掘地道,一路挖到躲著大批教民的仁慈堂下方,並埋設地雷,活活炸出一個大坑,400名教徒慘死,其中包括上百名兒童,景況淒涼。只不過,義和團喊得再大聲,仍然沒有膽子敢從地道裡攻進教堂。

1900年6月,義和團攻進北京,圍攻西什庫教堂,並炸毀躲著大批教民的仁慈堂。(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眾領域)

2個月後,教堂裏彈盡糧絕,教徒們連騾子和馬匹也宰來充飢,甚至用草根樹皮裹腹。8月中,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義和團和清軍落荒而逃,滿目瘡痍的西什庫教堂和教徒們才重獲新生。建築整修後,大致形成目前如今所見的格局。

1949年,無神論者的中共建政,隨即整肅中國全境所有宗教的神職人員,更在1958年發動"獻堂獻廟"運動,西什庫教堂從此被充公,內部的大批藏書不但被清運一空,作為教堂象徵的管風琴更被拆下。

就這樣,西什庫教堂跨過了1960年這第2個庚子年。文革期間,教堂內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被拆下的管風琴更在此時全數散失。從充公到文革,是它遭到的第4場、也是為時最長的危機。

中共改革開放後,宗教場所陸續獲得整修並重新開放。1985年,充公後絕大部分處於關閉狀態的西什庫教堂,經官方修葺,終於移交給官方的三自教會,並在1985年12月24日聖誕夜當天重新開放。從此,除教會活動外,當地成為北京市內遊人如織的觀光景點。

如今,西什庫教堂正準備跨過它的第3個庚子年。面對疫情、面對梵蒂岡百般向中國示好、面對愈形緊縮的信仰空間,它正隱藏著滄桑,靜靜地讓人仔細端詳,虔誠祈禱。只要不遠處的中南海紅牆裡沒有動靜,它就會是一派安詳。(編輯:沈朋達)1091007

西什庫教堂正準備跨過它的第3個庚子年。面對愈形緊縮的信仰空間,它正隱藏著滄桑,靜靜地讓人仔細端詳,虔誠祈禱。圖為禮拜堂一景。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109年10月7日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11/151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