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耶魯研究發現:使用手機可能致癌 與這種基因有關

很難想像沒有手機的生活,因為固定電話正在減少。手機不再只是用來為社會提供緊急呼叫,而成為了我們瀏覽網際網路或使用社交媒體的工具。

尤其是在眼下的大流行期間,手機更是必不可少,它就像我們的第二大腦或者硬碟。

然而,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使用手機會使個人暴露在更高的射頻(RF)波中,從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環境研究》雜誌上,作者是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及來自中國的一些學者。本項研究在美國癌症協會資助下開展的。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說法:「手機通過射頻波向附近的基站發送(接收)信號。這是電磁頻譜仲介於調頻無線電波和微波之間的一種能量形式。與調頻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和熱一樣,射頻波也是一種非電離輻射。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直接破壞細胞內的DNA(基因)而致癌。」

美國癌症協會、美國國家健康產業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對手機輻射的風險進行了淡化。他們認為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才能證明使用手機會增加癌症風險。

在本項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存在某種基因變異的手機使用者,與較高的甲狀腺癌發生機率存在關聯。這種基因變異,即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發音為「snips」)。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900個人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那些有SNPs的人比沒有SNPs的人更容易患甲狀腺癌。

這些有SNPs的人經常使用手機,在所研究的四個基因中發現有SNPs的人,更容易患上甲狀腺癌。這項研究對176個基因進行了研究,發現有10個SNPs可能是甲狀腺癌的危險因素。

(原論文內容)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科學系的張亞偉博士(音譯,Dr. Yawei Zhang)表示,甲狀腺癌在美國和全世界都在增長。美國癌症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估計美國新增5.3萬例甲狀腺癌病例會導致2180人死亡。報告還指出,甲狀腺癌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並且可以在更早的年齡被診斷出來。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基因易感性影響了使用手機和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張說。「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易受射頻輻射(RFR)的人群,並了解使用不同類型手機接觸射頻輻射的情況。」

然而,據張說,這項研究是基於2010年至2011年智慧型手機誕生時進行的研究。因此,當時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使用智慧型手機。

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考慮這種甲狀腺癌相關風險的增加只是與早期的手機型號有關。而現在,手機技術在過去的九年裡發生了變化,包括人們在發簡訊、瀏覽網際網路和視頻/音頻通話方面使用手機的方式。正因為如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張說。

對於這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相關文件中,將手機可以發出的射頻電磁場歸為「2B類」,稱其「可能對人類致癌」。

不過,FDA對世衛組織的結論表示反對,他們在其網站上聲明:「根據對現有信息的評估,FDA認為,科學證據的份量並不支持手機使用中暴露於射頻或低於FCC(聯邦通信委員會)設定的射頻暴露限值,會帶來健康風險增加。」

雖然對手機可能造成危害的研究已經由不同的科學家進行,並且得到了環境健康信託基金的支持,但是為了讓美國主要機構採納這些觀點,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29/151728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