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你對待食物的態度,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

紀錄片《人生一串》中說:「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人生在世,睜眼就是「吃喝」二字,我們的日子,流淌在熱鍋暖灶的廚房裡,熱氣騰騰的生活,輪換於一場又一場的餐桌邊。

而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於一餐一飯,一粥一湯中,不經意間就投射到你的人生。

對食物的耐心,藏著一個人對生活的熱忱

文人說:「一個人對吃的態度,會折射出他對生活的態度。」

一個人的「吃商」,塑造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人要先吃好,才能好好思考,好好休息,好好待人。

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

電視劇《什剎海》裡,朋友問斌子:「人人都會做面,為什麼就你把面做得這麼好吃?」

斌子自豪地回道:「我和其他人,那能一樣嗎?」

他說道,為了做一碗好的打滷面,他每天親自跑菜市場,每種食材都精挑細選,通遼的口蘑,五台山的香菇,長白山的黑木耳,四川渠縣的干黃花......

為了找到好的搭配角菜,什剎海大大小小的菜市場,他幾乎轉了個遍。

面,他得三醒、三揉、三紮,然後手工抻出來的五條板面,肉湯他提前好幾個小時起吊。

食材一樣不將就,工序一道不含糊,這才有了這一碗麵。

朋友聽完,豎著大拇指說:「就憑這耐心,你日子差不了。」

斌子笑著說:「那當然,這生活就似做菜,你得用心才能有滋有味。」

有人說,好好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因為做飯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是為了讓生活更美麗。

從你對食材的精心挑選,對搭配的矜持不苟,對烹飪的一揉一捻中,別人看到的是你對日子的耐心與追求。

道德經》裡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耐心做飯的人,在別人眼中總是自帶一種柔和的光芒。

因為能耐下心來把各種生鮮醬菜,料理得色香味俱全的人,自然也能把生活過得如登春台。

對食物的珍惜,藏著一個人生活的態度

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富家子弟,仗著家境富裕,生活頗為奢靡。

吃餃子時只吃餃餡,不吃皮,吃雞蛋只吃蛋黃,不吃蛋白,一塊肥瘦相間的肉,他把瘦的吃了,扔了肥的。

他父親想讓他學有所成,千方百計地為他尋得一位大儒,為表尊敬,拜師前一晚,全家在府中宴請大儒。

吃飯間,富家子弟依著性子,只吃自己喜歡的,這樣夾一些,那樣也夾一些,每樣都只吃幾口,盤子裡扔了一堆。

大儒看到他的行為,次日一早,就讓人告訴父親說:「令郎的性格我怕是教不了,大人還是另請高明吧!」

老話說:「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

你所丟棄的飯蔬,是他人一腳泥,滿身汗,扛過風吹日曬換來的。

你所厭惡的肉菜,是他人時思量,常渴望,無數起早貪黑拼搏的。

作家林清玄曾說起他的外祖母,他說老人家對自己影響頗多,日常里,她碗裡從來不會有剩飯,菜盤裡的湯汁都會喝光,甚至是掉在桌上的米粒,她也會撿起來吃掉。

其實外祖母家裡並不清貧,但老人家堅持認為,做人不能不珍惜糧食。

她自己一生的習慣是如此,對他們這些後輩的要求也是如此。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真正的過日子,是不過於奢靡,不隨意浪費,珍惜眼前的一茶一飯。

有人說:「這個時代,揮霍不是榮耀,節制才是更高級的節奏。」

好好吃飯,善待食物,是你呈現給別人積極生活、內心感恩富足的最好證明。

因為每一道食物,從播種、育苗、施肥到收割,農人無不經歷了「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

珍惜食物的人,別人看到的是你對農人汗水的尊重,是你珍惜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教養。

對食物的敬畏,藏著一個人的人格

古時有位大司馬,人品不錯,一天遠親前來投奔。

這位親戚家境貧寒,衣著樸素,但頗有學識,初見到大司馬時,他就當面表示要追隨其左右,不求富貴,溫飽即可。

大司馬也很欣賞他的才華,便準備一桌酒席宴請他,席間兩人侃侃而談,無論天下大勢,還是觀古論今,這人都能句句言辭犀利,言之有物,兩人相談甚歡。

但吃完飯後,大司馬卻叫人給他送一些盤纏,將其打發了。

身邊人大為不解,後來大司馬在寫給他弟弟的信里提到:「某家赤貧,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寧其素耶!吾恐其見異思遷,故遣之。」

原來這人自稱家貧,經常食不果腹,但在和大司馬吃飯間,卻嫌軍糧粗糙,席間他一邊與大司馬交談,一邊將米飯中的秕糠挑了出來。

大司馬由此斷定此人心性不穩,不堪大用。

有人說,真正對食物的敬畏,應該是吃麻團時,珍惜每一顆芝麻的脆感,面的柔韌,甜餡的順滑,而不是你喜歡吃芝麻,所以只把外皮吃了。

也有人說說:「人總是選著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這個世間,雪怕太陽,草怕霜,飢餓之人最怕沒米糧。天地間,一草一木,一茶一飯,沒有一樣東西來得容易。

對於端上你桌前的食物,無論甜鹹酸辣,精米粗糧,你都當心懷敬畏,不隨性辜負一粒米糧。

因為對食物的敬畏,就是對生命每個細節的敬畏,對前塵的不忘初心,對萬千不同事物的包容。

大禮不辭小讓,你隨手順心所為的細末小事,別人品到的是你行為背後的深博奧義,這往往決定著別人將怎樣待你。

《吃飯》的散文,乍看是指形形色色的吃相,細想卻是描述了人生處事和處世的哲學。

世間關係中,好友相聚,得搓一頓;久別重逢,得搓一頓;慶祝喜事,得搓一頓;感情失戀,還是得搓一頓。

一頓飯蘊藏了萬種乾坤,飯蔬羹湯、杯盞交錯,食物連結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接往來。

有人說:「柴米油鹽,是世間關係修行的念珠。」

你對食物招揮任性,生活便是煙燻火燎的忙碌,隨波逐流的得過且過。

你對食物惜用盡心,生活便可以一半煙火,一半琴棋書畫詩酒茶。

畢竟有時候,你對食物的態度,寫著別人對你的態度。

不將就一日三餐,不委屈自己的心和胃,不浪費糧食,以身懷敬畏的心,在食物和唇齒的碰撞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雨露文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31/151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