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共管控美大選輿論 公知「關起門來」熱烈討論

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左)(AP)

今天是美國大選投票日,全美民眾熬夜看現場的開票及實時轉播。現任總統川普在過去4年中,對中共發動了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媒體戰,中美關係急速降溫,而川普政府大打「反共牌」也獲得相當多的華人支持。此次美國大選毫無懸念的登上了微博熱搜,大量華人也在焦急等待大選結果。不過中共當局卻早早對大選消息進行輿論管控,不但官媒著重報導大選騷亂,當局還要求大陸媒體不得自行翻譯外媒新聞。美媒稱,在中共媒體的引導下,中國普羅大眾正看見一個「瀕臨內戰邊緣」的美國。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此次的美國大選,中共官方片面的報導凸顯美國民主社會的紛亂,並嚴格限制和引導中國輿論對美國大選的討論。比如中共黨媒《人民日報》介紹「白宮豎圍欄、商家封門窗:美國紛亂中迎來大選」;新華社發問「美國大選後,會亂套嗎?」;中央電視台播出過去美國騷亂的畫面,聲稱「美國反種族歧視抗議持續,激烈衝突不斷」;靠撰寫反美文章吃飯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則稱,「美國大選坑了全世界」、美國的投票制度「折射出美國的退化」等。

不過這位黨的喉舌總編總是能讓網友找到不同的關注點:「美國退化了,我們還沒進化對嗎?」、「胡總,為什麼我們的官媒都這麼關心美國大選?我們不都一直在抵制美國嗎?我們的網友不都一直在辱罵和嘲諷美國總統嗎?他們在網上罵人家美國領袖不違法嗎?是不是只能罵美國領袖,不能講自己不足?雙標?」、「講人家的選舉你不臉紅嗎?」、「川普為什麼不改憲呢?一屆15年不就好了」、「選票都沒有的人,看著人家選舉特別著急,老胡你干涉他國內政了」。

喜歡翻牆的胡錫進還在推特上嘲諷美國的主串流媒體的民調,稱「美國的民調現在被中國網民嘲笑。他們甚至不如中國的義烏指數準確。我不知道這些民調機構在美國將如何生存。」不少網友留言稱,胡錫進這麼多年罕見的說了一句實話。

中共刻意選擇性報導大選及控制輿論其實是一種策略。「只說一個現象,或片面說某個現象,但避開深入去討論後面的背景及環境、社會、歷史因素。」研究中國政治宣傳的法國居斯塔夫·艾菲爾大學(Gustave Eiffel University)講師黃釗對本台表示,這種模式仍必須配合嚴格的輿論管控,嚴防談論民主的細節、或與中國進行對比。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官媒針對美國大選的幾篇短篇報導里,不敢討論在民主國家,選民能到領導人的家門口掛上標語,自由表達對各種政策的異議;在白宮周邊準備封街及警察進駐的背後,是因為至少六個不同的公民團體依法申請了集會遊行,這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集會自由的權利;而在美國社會也充滿自我批判的選舉制度背後,男女老少還是能每四年手握選票,表達個人的政治立場。

報導還援引一份中宣部下達的命令用來佐證官方控制輿論的做法。這份命令要求各中國媒體需經「統一安排」、以「新華等規範稿源」為主,「不得擅自轉載外媒、不得跟進報導」之外,還特別要求按「我發言人就相關情況表態」,且「不得激化過激情緒、防止輿論炒熱走偏」、「嚴防反美、抵制美國等煽動性、行動性信息」。

至少四位在三家不同中國媒體工作的編輯向該台證實這份指令的真實性,他們因為安全原因匿名受訪。

至於中共這樣做的原因,美國耶魯大學學者林垚表示,「少談論,就是要降低美國政治在國內的熱度,熱度一起來,必然會談到細節上,官方就是要掐死這個苗頭。另外官方想像的是,對美國、對川普批評得太嚴厲,對處理美中關係會不利。」

公知關注美國大選

北京的著名報人、前《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主編李大同有最直觀的感受,他說,中國公知們正「關起門來」討論美國大選。

「群裡頭實時都在提供訊息,我們一點也不比美國人知道的晚。」李大同熱情洋溢地說到,他從未見過中國公知圈如此「熱烈又分裂地」討論美國大選,除了川普本身的真人秀性格,還有這四年美國對華戰略改變,對中國的社會、經濟轉型、對中國民眾的切身影響。

李大同所提到的這些公知群組裡的美選信息,不是來自中國官媒。「中國媒體早就已經退出中國社會生活了!我告訴你,現在中國所謂的主串流媒體在一夜之間關閉,中國社會不會發生任何波瀾。」

在推特上,知名記者高瑜、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中央民族大學退休教授趙士林等都積極關注總統大選。高瑜今天在推特轉發了新浪新聞關於川普勝選的新聞,並稱,「新浪夠著急的」。

 

趙士林在推特發文說,川普勝選已無懸念。且不管最後結果,就目前公布的來看,已經可以百分之千地確定。一大批所謂主串流媒體長時間來每天呶呶不休的民調,和選舉結果南轅北轍,是徹頭徹尾的假民調。這種長時間轟炸的假民調,非刻意炮製無法產生,和造謠無異,是新聞史的奇恥大辱。一定要徹查炮製假民調醜聞的媒體。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05/151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