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中國再度缺席金馬獎 兩部描寫抗爭維權的港片獲獎

作者:

來自中國、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女導演李哲昕執導的《迷航》,拿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金馬影展臉書)

中國政府2019年禁止影片參加角逐台灣金馬獎,因此2020年的金馬獎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獨立中國電影敢參賽。最後,有兩部有關香港反送中運動,及中國烏坎事件的影片獲獎。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應亮告訴自由亞洲電台,現在世界變了,中港台三地電影人很融洽地坐在一起觀賞電影的情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請求中央伸冤,還我清白,黨中央萬歲……」

來自中國、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女導演李哲昕執導,紀錄中國烏坎村民集體抗爭土地遭貪官非法變賣的維權事件的《迷航》,拿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迷航》花費近十年紀錄烏坎村抗爭維權事件。(《迷航》預告片)

李哲昕含淚發表致謝詞時說,作為新導演能獲得金馬獎肯定的意義重大,「從進村到現在只差兩天是9年,感激都記在心裡,謝謝我的家人,雖然不知道我在搞什麼。」李哲昕認為,不管眼前的航程有多迷航,「希望我們依然可以相信,紀錄和想像力的力量。」

中國電影第二年缺席兩部港片獲獎

以去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的大規模抗議示威為題材的《夜更》摘下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獎。缺席導演郭臻透過製片莊淑芬代為宣讀謝詞,聲援12名被關押在深圳的港人,並表示這部片屬於「世界每個不同角落,而又擁抱良知的香港人」。

郭臻感言最後說,「這個獎暫時由我們保管,到有日黎明來到,再交還給大家。願大家好好療傷,好好休息,好好去愛,好好地去照顧人性的複雜,然後擇善固執。最後想向全世界講:願自由歸於人民!」

林夕:香港血與淚滲透於金馬

在中國電影第二年「缺席」的情況下,台灣電影得以展露頭角,而《夜更》、《迷航》兩部香港電影獲獎,更引發關注。移居台灣的香港作詞人林夕在臉書寫下「香港的血與淚,『滲透』於今夜金馬」、「看出了台灣電影在自由天地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

《迷航》花費近十年紀錄烏坎村抗爭維權事件。(《迷航》預告片)

評審團成員之一、台灣導演林正盛23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提到,《夜更》、《迷航》獲獎幾乎是沒有異議,評審大部份都同意被感動,有一種特別的東西被提煉出來。一般拍電影是營造場景氣氛。這兩部片則拿著攝影機進入抗爭現場,警察就在鎮壓,不只需要勇氣,還要拍得好。

林正盛說:「我可以理解林夕,但對我來說,不只看到香港的血與淚,還看到一個生命在這個時代的浪頭上,他要掙扎、他要表達那個生命的衝動是我最有感覺的。」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聞海認為,金馬給獎是對抗爭者非常重要的支持。而《迷航》導演當記者時就曾參與烏坎事件的採訪攝影,在這八、九年之中有過好幾個版本。

聞海說:「《迷航》代表導演本身處境,香港這幾年的變化,讓這樣一個港漂青年導演產生一種疑惑,將尋找自己未來方向的主觀感受投射到一部有關中國題材的紀錄片。」

以香港反送中運動遭港警鎮壓為題材的《夜更》摘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夜更》預告片)

仍有獨立中國電影參賽

中國電影局去年出台禁止參加金馬獎的禁令,林正盛表示,還是看到個位數的大陸電影,都是獨立製作,其中有一部影片是他評的第二名。

但是林正盛卻欲言又止:「我實在不想講片名,我怕大陸因為我們給他的讚美,他被找麻煩。導演很聰明、很誠懇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包裝得不露痕跡,透過角色對話、生命交錯營造一個他對當下中國社會的意見。很具有批判性、非常有潛力的導演。」

對於這種冒險也要參賽的精神,林正盛說,有不少大陸電影工作者和製片私下說,他們寧願得一座金馬獎,要抵過五座、十座金雞獎。

中國電影局今年並沒有大動作宣示禁令,但仍只有極少中國獨立電影參賽,或以香港片參賽。

以香港反送中運動遭港警鎮壓為題材的《夜更》摘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夜更》預告片)

中國流亡導演應亮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說:「他本來沒有一個期限,只要(禁令)沒有撤,就當然不會、也沒人敢(參賽)。電影已經立法、前年立的法,不能私自(參賽)的嘛,這個非常清晰。而且這幾年中國電影去其他電影節都有出手要求撤片等等,都遇到過,所以金馬這麼敏感、牽涉到顛覆國家的問題,當然沒有人敢,只要是體制內的人拍的電影,很正常的。」

應亮說,在中國退出金馬獎的一個大格局中,沒有商業運作的獨立電影,出現更多被關注的題材。

應亮:世界都要打仗了中港台不可能坐在一起看電影了

應亮感嘆:「不只金馬,世界都變了,而且一直在變,現在都可能發生戰爭了。不可能中港台很融洽地坐在一起放個片,上台大家鼓勵一下。這個時代已經過了。」

《夜更》製片莊淑芬代導演上台宣讀謝辭。(金馬影展臉書)

應亮提到,最早蔣介石要辦金馬獎。一九九六年前沒有中國電影參賽。金馬一直在演變,這麼重要的文化離不開政治背景,非常正常。

應亮提到,香港曾是中國獨立藝術創作非常重要的展出跟走向國際的空間,可是這幾年沒有這個空間了,也不只是電影是這樣,包括中國研究的空間也沒有了。現在慢慢轉到台灣,這七、八年,金馬獎打開一些空間給中國相對比較邊緣的電影,現在連這個都比較難,更少,這個責任都不在金馬獎。從評審的公正性上來說,他認為金馬可能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位的。

李行:現在是台灣年輕導演的機會

台灣知名導演李行23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也提到沒有大陸片的景況:「金馬獎現在繼續辦,大陸沒有來,香港也沒有來,就靠台灣了。這也是一個機會,年輕的電影工作者,他們有機會表現。假如香港都來、大陸都來,也許他們比不過大陸、比不過香港。我想現在是鼓勵我們台灣年輕人創作的一個最好的機會。」

第57屆金馬影展暨執委會主席李安。(金馬影展臉書)

導演林正盛說,「我們要很有自信繼續辦下去。來不來他們決定,我們永遠歡迎他們來,也不用說沒有大陸就完了,金馬獎一樣發光發亮。」

聞海認為,金馬可以更有抱負一點,發掘更多有潛力的導演。台灣很多優秀年輕的導演,是在西方重要的柏林、威尼斯、加拿大影展被發現。

正在台灣舉辦中國獨立電影巡迴展的聞海提到,幾天前歐洲最大紀錄片阿姆斯特丹影展開幕式幾千人座位,只有三個人出席,一個是開幕片導演、一個是荷蘭文化部長、一個是影展總監,疫情造成的影響非常可怕。台灣防疫做的好能辦成金馬、放映也正常,非常難得。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24/152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