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精神力:年輕一代正在丟失的人力資本

許多創業者,嘴上說著長期思維,內心深處還是期望泡沫降臨。

工作的緣故,見過許多履歷極為亮眼的年輕人,其中有些在創業,有些在創業的預備中。這些年輕人常常問這麼一個問題:「您覺得創業成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我的回答無一例外:「精神力。」

精神力是什麼?它首先是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的冷靜處理和有效復原能力。挫折和失敗是創業過程中的常態、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罕遇。在遭遇挫折和失敗時,許多人容易失去冷靜,其隨後的應對招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是所謂「一個惡手招致了一串的惡手」。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你犯下一個錯誤或遭遇一個挫折時,立刻脫離當下的場景是最優選擇,繼續停留在原地,不僅於事無補,更有可能犯下更大的錯誤,這個更大的錯誤很可能會將你拽向孤注一擲的狀態,從而造成無法換回的損失。面對挫折和失敗,脫離當下,回復到某個「賢者時間」,是創業者的一門必修課,但這通常是年輕創業者們的脫修課程。

如果精神力的建立就是如此簡單(其實這門課是易知難修)的反覆練習那就真的太好了,可惜現實遠非如此。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根子是創業者們常常是用失敗定義自己的人。「用失敗定義自己?搞錯了吧,創業者不是用成功定義自己的人嗎?」

用外部的成功定義自己的人本質上是被失敗、被對失敗的畏懼所定義的,被失敗的畏懼所定義,才是犯錯之後急於補救、犯錯之後無法自拔、不能接受挫折和失敗是創業的必然組成部分、更難以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的根子。可以這麼說,精神力是這麼一條紅線,在紅線的左側、缺乏精神力的狀態,創業者更容易被對失敗的恐懼所定義;在紅線的右側、富於精神力的狀態,創業者更能夠從挫折和失敗中學習和成長,他們的成功往往是成長的副產品,對他們而言,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是行有餘力的,而不是如失敗恐懼者那樣成功是戰戰兢兢的、是逃出生天的。

對於缺乏精神力的左側創業者而言,成功是易碎品、是落水之後的上岸、是交易得手後的慶幸;對於富有精神力的右側創業者而言,成功是一種愈用愈強的能力,他隨時可以使用這種能力去取得下一個成功。成功和成長,貌似一字之差,按著名心理學家德韋克的說法,卻是兩種迥異的思維模式——值得高興的是,成功型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打破的,同時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是可以建立的。如此這樣,創業者又多了一門必修課:「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功與成長,這個表述因為流於雞湯,所以很少引起深入的思考。或許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揭示它的深刻內涵。

我們可以用投資中的交易思維和複利思維來對應成功思維和成長思維,如果把掙到錢叫成功的話,那麼你掙到的錢可以是來自低買高賣的交易,也可以來自企業內生成長的複利。當人們把成功理解為低買高賣的差價時,多半落入如下幾種狀態:蠅頭小利、虧損,這兩者是常態;少數情形下,由於市場情緒的泡沫,這個低買高賣獲得了驚人的差價,低買高賣者常常會為這個泡沫所迷、將泡沫視為成功的核心形態;差價、快速和暴利支配著這個群體的思想。而堅持複利思維的人,把成功理解為好企業內生的動力隨時間的展現,與時間做朋友、日拱一卒是複利思維者的精神內涵。

許多創業者,嘴上說著長期思維,內心深處還是期望泡沫降臨。正如俗話所說,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越是期望短期和暴利,事態越會向不如意的方向發展,輕則打臉,重可翻車。

許多人智商並不出挑,也就中人之資,學歷履歷也尋常得很,但擁有強大的精神力是他們的普遍特質,隨著環境機遇的不同,表現為膽商、逆商、韌商的多種組合。這種強大的精神力,今天在年輕一輩的創業者身上卻不容易見著了,更多的年輕人正在追逐膚淺的成功和成功之後的財富鮮花和掌聲。如果說精神力是一種人力資本的話,那麼精神力正成為年輕一代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本、正在丟失的人力資本。

古人云:「承大任者,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字淺意深,年輕的創業者們需要三思。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1/153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