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4首關於男女婚姻的古詩詞 千古流傳 喜怒哀樂引人共鳴

男女之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婚姻總是能夠引起人們情緒的波動,幸福與不幸都會引起人們的議論。也因此,從古至今,關於婚姻的詩詞就特別多。

第1首,《貧女》: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秦韜玉。詩歌寫貧女有才卻沒有機會嫁人,乃是詩人的借喻,體現懷才不遇的鬱悶和憤恨之心。不過,單純從婚嫁角度理解,這首詩也具有穿越千古的魅力。

詩歌前兩句體現「貧女」之貧,就算心裡恨嫁,想要結婚,也是無可奈何。就算是想要拜託媒人說親,也因為貧困二字而無法可說。雖然找媒人是貧女努力解決婚姻問題而想出的一個辦法,然而她稍加考慮,便知道此路不通,反而增添了痛苦。

結尾兩句乃是千古流傳之名句。他人之錦繡嫁衣,皆是貧女所織。他人之婚姻熱鬧,皆入貧女之眼。而貧女之婚姻問題,久久無法解決,於是情緒之中的怨與恨便堆積到了極點,真正感動人心,使人共鳴。

因為貧困而無法婚嫁,這個問題在現代依舊存在。據說,農村地區有大量的「光棍」男子。城市中的白領男女,成為「剩男剩女」,多半是自持身份,「找不到合適的人」而「不肯苟且」。

而農村地區,一些男子卻因為貧窮而無法蓋房子,無法支付彩禮,自然也就很難娶妻子。可見,秦韜玉的「貧女之嘆」,仍有使人共鳴的現實意義。

第2首,《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出自《詩經》。《詩經》是先民的歌唱,而婚姻家庭乃是先民歌唱的一大主題。這一首詩流傳千古,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背誦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桃作比,女子之美麗,可想而知。尤其此時乃是結婚良辰,喜氣洋洋,則女子的美貌更勝往日,令人由衷讚美。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對新郎新娘最好的祝願,這是對婚姻美滿的最好期盼。可以說,這首詩體現了婚姻的歡喜氣氛,令人對婚姻頓生嚮往。

第3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益。李益在自身愛情上,可謂非常失敗。唐傳奇《霍小玉傳》就是寫李益的愛情故事,可見當時人們對李益的感情問題,大體是持非議態度的。

不過,李益此人寫起愛情詩來,倒是細膩入微。這首《江南曲》,第一句就點明女子的身份。她是嫁給了商人為妻,但是婚後生活不幸福。為什麼呢?因為「商人重利輕別離」,結婚之後沒有「朝朝暮暮、雙宿雙飛」的甜蜜,只有獨守空房的寂寞和酸澀。

於是這名婦女對著江邊,思緒起伏,說出了一番氣話:「潮水有信義,都是固定時間漲潮。不像那沒有消息的丈夫,不知道哪天才回到身邊。早知道如此,還不如嫁給那弄潮兒,這樣至少等漲潮的時候,便可以看見丈夫了。」

商人的社會地位雖然低,但是商人的財富相比弄潮兒還是更加令人嚮往的。換句話說,本來的語意里,「瞿塘賈」是比「弄潮兒」更值得託付終身的。然而,真正婚後,才明白內中心酸。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可惜人生沒有後悔藥吃啊。

第4首,《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與《江南曲》不同,商人的妻子是因為丈夫自己要去做生意而被迫與丈夫分離,而《閨怨》中的婦女是主要讓丈夫離開自己的身邊。

唐代有「尚武」的習俗,追求軍功成為社會時尚。這首詩中的女子也擁有同樣想法,希望丈夫能夠在邊關拼搏出一番事業,於是主動讓夫婿「覓封侯」。

然而,在某個春天的時刻,這名女子看到大好楊柳,看到大好時光,忽然感覺孤單,忽然覺得後悔。「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一剎那的情緒,當可以顯示出婚姻生活裡面的複雜情緒。

生活里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做妻子的羨慕別人家的輝煌成功,於是讓丈夫做這一個工作換那一個工作,到最後未必都能夠成功,反而會有後悔之意。「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兩句穿越了時空,至今依然讓人有所深思。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真游泳的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3/153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