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綠能研究突破 華裔女科學家首獲澳洲總理科學獎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副教授郝曉靜,最近最近憑藉在太陽能科技的先進研究成果拿下下2020年度澳洲總理科學獎——馬爾科姆-麥金托什年度物理科學家獎(Malcolm McIntosh Prize)。她是獲得此獎項的首位華裔女性。

澳洲總理莫里森發言說:「面對疫情這個我們記憶中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我們今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求助於我們的科學家。」

郝曉靜博士在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團隊及大學,她並分享自己如何從中國到澳大利亞,開啟自己在綠色能源的研究生涯。

綠色科技

郝曉靜出生在中國大陸,在東北大學讀完碩士學位後,她與同樣是科學家的先生於2006年前往澳洲攻讀博士。之後,兩夫妻在那裡完成學業,隨後在大學任教。她告訴記者,在中國本來學習治金專業,到澳洲後轉攻太陽能研究。她近年來專攻的「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thin-film photovoltaics; PV)研究因為創新及環保兼具,在這幾年來受到科學界重視。

太陽能電池乃是因應全球對於環保新能源的需求而起,在加快邁向100%的可再生能源背景下,在澳洲與許多陽光充足的地區,太陽能發電正得到廣泛的應用。她強調,她正研發的綠色電池便是讓無毒的再生能源能夠更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達到減能減碳的效果。

科學界認為,要更廣泛地將這些太陽能電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其中一個難點就是,要改變傳統太陽能發電設備只能蓋在屋頂等固定位置,體積重量又過於龐大的問題。目前,人們常常可見到太陽能電池多半使用在「光伏電站」以及「光伏屋頂」,除此之外,許多科學家正加速研究在更多不同表面上使用太陽能電池,比如光伏建築一體化和太陽能汽車等等。

但是,郝曉靜告訴BBC中文,雖然許多建築中都開始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但這些太陽能發電設備仍有許多局限,譬如單位面積的「光電轉化效率」不夠大,太陽能電池只能整體固定在建築表面上,容易過重的設備也會影響建築承受力。

據此,她帶領團隊研發出「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不僅可以長在不同的基底上(比如不鏽鋼,玻璃等),而且重量輕,可灣曲、能夠塑造成各種造型,或可以直接生長在目前已經慣用的晶矽電池上,形成更高效率潛能的疊層太陽能電池。

在這項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項目上,她已經五次刷新世界紀錄,關鍵技術已申請了專利。根據報導,這些材料並非稀有材料,能給這個領域帶來巨大貢獻,因此讓郝曉靜拿下澳大利亞科學領域最高獎項。

郝曉靜解釋說:「我們一方面不斷優化現有的綠色材料,一方面也在開發新的無毒綠色材料,不僅是可以長在不同基底表面上,重點是讓單位面積『轉化效率』加大。」她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的團隊要有材料、物理、化學以及機械工程等各種專業背景的成員」。

文化衝擊

郝曉靜當初在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在有「太陽能電池之父」稱號的馬丁·格林(Martin Green)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她告訴BBC,在攻讀博士班的課程她學到一種多元開放討論的精神:「當時,老師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國,像個小聯合國,而他的研究及教學讓我看到,老師不會因為你還是博士生,就很快否定你的提案或想法,而是開放討論,或者不管會不會成功,他會讓你先嘗試再說。」

郝曉靜說,秉承在澳洲讀博期間學到的學習和科研方式,她後來將這些教學方式應用在自己的研究團隊及教學上。目前,她帶領的大小團隊加起來有數十人,在研究群上大家開放討論,她認為激發靈感對科學研究創新十分重要。

科研與合作

郝曉靜在澳洲定居十多年,她表示自己的團隊也有中國或國際學生,由於新冠肺炎的原因,有些學生仍待在中國大陸或海外。但因為澳洲大學政策的彈性,允許留學生暫時在中國與海外的合作實驗室工作,這些學習也納入在他們在澳洲的課業學習上,因此學業沒有中斷,她說自己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合作並沒有被影響。

她又表示,科技應該是無國界的,都是為了全球人類及環保貢獻:「我覺得我們的腳步還不夠快」。郝曉靜認為,觀察到這兩年來極端天氣變化越來越嚴重,包括她居住的澳大利亞嚴重森林大火,氣候變化是全球議題,需要所有人共同合作解決這個難題。

目前在澳洲科學界,女性普遍來說仍占少數。郝曉靜對BBC中文強調,此次獲獎也希望給許多有志於科學研究的年輕女性或學生一個正面信息,讓她們知道,已經有女性在科學領域鑽研並能獲得成就。

郝曉靜說:「因此我的團隊除了來自不同國家背景,我也特別鼓勵女性加入。」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BBC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7/153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