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高層人事震盪、遭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對中芯的衝擊有多大?

觀眾在上海參觀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的中芯國際的展台。(2020年10月14日)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不過,在事情發生的前三天,中芯高層人事才剛發生大震盪,其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向中芯遞出了辭職信。同時面對內憂與外患,這對中芯的衝擊有多大?

這一次,美國商務部特別針對10奈米(含)以下的晶片作出限制,不希望中芯運用美國的技術支持中國軍民融合的項目。彭博在一篇報導中引述美國商務部官員指,製造10奈米或更先進晶片所需的美商設備和材料,將難以通過審批出口,而製造10奈米以上、相較成熟的晶片所需設備材料的出口申請則會被逐案審查。

不過,10奈米以下產品並非中芯現階段主要營收來源,目前中芯較先進的28奈米和14奈米晶片產品在今年第三季佔不到總營收15%。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在15日發表的辭職聲明中也揭露,中芯更先進的7奈米技術開發已完成,但尚未進入量產階段。

遭列實體清單:短期早有準備,長期發展是隱憂

長期觀察半導體產業的前資深外資分析師、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告訴美國之音:

「中芯國際大概兩、三年內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長期發展絕對是有一個很巨大的陰影。我一直覺得中芯國際對中國的半導體影響,是不遜於華為的事件。」

陳慧明說,中芯今年的資本支出非常大,推估該公司早已購入許多未來一、兩年需要用來製造14奈米、12奈米晶片的設備,其短期內營運不會有大問題。今年,中芯的資本支出約59億美元,該公司體量雖不及台灣第二大的晶片製造商聯電,資本支出卻是聯電近6倍,顯見中芯這一年購買設備絲毫不手軟。

只是,美國將中芯列入實體清單後,其外國客戶向中芯下訂單可能得承擔更大的風險。美國之音先前曾報導,有部分台灣晶片商因為美國對中芯制裁而接到新的訂單。陳慧明坦言,中芯最大客戶之一的美商高通(Qualcomm)就將部分訂單移往台灣由聯電生產,「外國廠商就不太會再去中芯國際(下訂單)了,很簡單,就是因為(客戶)我要做的是一個中長期的規劃。」

不過,陳慧明認為,未來兩、三年中國政府還是會想辦法跟美國政府談判,這個限制不見得會永遠持續下去,「美國政府的動作是關鍵。」

內部人事紛擾:昔日台積電戰友,今日中芯不相為謀

外部的衝擊之外,中芯要顧及的還有內部的紛擾。

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15日在公司臨時董事會上發表了辭職聲明,表示他對中芯董事會任命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感到「錯愕與不解」,梁孟松甚至說:「目前,中芯國際正面臨著美國的種種打壓,導致先進工藝的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我認為,今天這個人事提案必然會關係到公司的前景。」

現年74歲、來自台灣的蔣尚義,曾擔任台積電共同營運長,他任職台積電研發副總時曾經是梁孟松的上司。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灣半導體業內人士告訴美國之音,梁孟松後來憤而離開台積電,就是因為蔣尚義2006年於台積電退休後,梁沒能得到拔擢。

2017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在短短3年的時間內為中芯完成了從28奈米到7奈米的技術開發。他在聲明中說,這是一般公司得花費10年以上才能達成的成就,他幾乎從未休假、努力為公司打拚,但公司要聘用蔣尚義為副董卻未事前告知,讓他感到不被尊重、也不被信任,因此提出辭呈。

上述知情業內人士觀察,梁孟松做事非常認真、執行力也非常強,梁孟松的離開換來蔣尚義,對中芯最大的缺點就是:少了一個有信心繼續把更先進位程開發出來的人。

「梁孟松絕對是中芯國際裡面重中之重。」陳慧明說:「(中芯)應該會用很多軟硬的方式去跟他談,我覺得中芯國際不會想放掉他。」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也說,現在中芯遇到的瓶頸是沒有製作更先進5奈米晶片所需的EUV(極紫外光)機器,蔣尚義的加入也可能讓中芯不再一味往美國限制的最先進的製程埋頭開發,而是去思考其他可能的策略,比如,他曾與媒體提過的小晶片技術(chiplet)。

中芯在16日發布消息,表示仍在與梁孟松核實真實辭任的意願,目前該公司尚未做出進一步公告。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9/153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