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俗語「父不進子房」 下一句才是精華 值得深思 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沉澱下來了許多的中華傳統文化。這些經過歷史的歷練以及沉澱,可謂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在這個寶庫當中包含了我們生活當中各個方面的經典傳統和美德,無不蘊藏著深刻的道理。

比如,筆者這篇文章要講的話題,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那些流傳於民間的俗語,雖然有些鮮為人知,但是實際上他們才是真正講述了生活當中的美德,這些美德也是我們國家古人在不斷的實踐之後得出來的結果。

我們可能認為這些流傳於民間的文化俗語非常普通以及很好理解,因此就很容易忽略他們。但是,這些俗語雖然不如詩歌那樣充滿著韻味,實際上他們卻富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俗語當中就有這麼一句被我們廣為流傳的話,「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

一、「父不進子房」,還有更深層的意思

在生活當中,我們可能經常聽到的是這句話的前半句。以我們現在的生活經歷來看待前半句的話,其實會覺得有點荒謬。這句話從表面意思上來看,它的表面意思是說父親不應該隨意進入兒女的房間。在現在看來,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其實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就算在古代在家庭當中,父親也是擁有著一家之主的地位。既然如此,父親怎麼可能就不能隨意進入兒女的房間呢?

實際上我們不能夠單單從它的表面意思來理解,它的背後其實還暗藏著深層次的意思。在兒女年幼的時候,因為作為家長,自然要對他們進行一些教育和約束,因此在他們小的時候出入他們的房間,其實是並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隨著兒女們長大成人,他們也有著自己要處理的事情,他們也有了自己的隱私。

因此,在這個時候,作為他們的父母就不應該再隨意進入兒女的房間。如果在兒女長大成人之後,還隨著進入他們的房間,這其實是屬於一種侵犯了他們隱私的行為,就算是自己的父親,也必須要尊重自己的兒女。

二、「官不入民宅」,整句話的精華所在

這句話的後半句「官不入民宅」,我們就很少聽別人提起。但是實際上這後半句才是這一整句話的精華所在。這句話個表面意思是:作為一個官員,不能夠隨意進入百姓的房子。看似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是實則上蘊含了很深遠的意義。

在古代的封建制度當中,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因此為官的人和普通的百姓他們之間的差距很大。要是一個官員擅自進入百姓的住宅,那麼必定會引起很大的恐慌,使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被打擾。

有一句話叫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古代,一個王朝就是一艘船,百姓就是承載這艘船的流水。一旦百姓的生活被擾亂,那麼這個流水必定要將這艘船給淹覆!

最後,後半句話同時也表現出來古時候老百姓的地位卑微。在那個時候沒有官職的普通人,只能通過自己種植莊稼來維持生計。如果官員進入老百姓的家中,那麼百姓們就會因為懼怕得罪官員,所以就必須要用豐盛的食物來招待他們,這就會使得百姓的生活難以維持。

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在古代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的時期,「官不進民宅」是一句蘊含著深刻意義的俗語。而這後半句話,就算在今天也同樣適用。在今天的社會當中,雖然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制度,但是實際上等級制度所帶來的影響,還是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當中,以前的封建等級制度在我們中國維持了幾千年之久。因此,這種制度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就算在今天的和平社會,普通百姓還是會對等級制度存在著敬畏。所以就是在今天,官員們也得要遵守這個從古流程至今的道理。

將上半句和下半句結合起來看,那麼我們會發現這句話想教給我們的道理不僅僅如此。它還想告訴我們,在與人相處的當中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對待不同的人要遵守不同的約束和禮儀。

如果已經為了父母,那我們必須要站在兒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在現實當中是官員的職位,那麼我們必須要站在百姓的地位上去思考問題。也只有在交往當中遵守這些規章制度,我們才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閒來讀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26/153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