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一個殘忍的事實:家人得了這5種癌症,可能會一代代「遺傳」下去

「我爺爺和大伯都是得癌症去世的,我擔心,我會不會被遺傳了腫瘤呢?」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說「某某家族好幾個人得了癌症」,就像傳染病一樣,多人同時患癌。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難免會感到疑惑:癌症是遺傳病嗎?如果有親人患癌,其他人也會得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癌症」與「家族遺傳」的關係。

一、癌症確實有家族聚集現象

癌症雖然不是傳染病,但卻有家族聚集現象,比如影視明星梅艷芳,2003年宮頸癌去世,而她的姐姐也是因宮頸癌去世。

國內熟知的宋氏三姐妹,家族中幾乎都患上過癌症。父親宋嘉樹死於胃癌,母親倪桂珍也死於癌症,大姐宋藹齡死於癌症,宋慶齡白血病去世,宋美齡乳腺癌卵巢癌,弟弟宋子良最後也是死於癌症。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也會出現丈夫患癌,妻子也很快查出癌症的事例。更有相關報導,一家四口從父母到子女,在同一段時期內相繼患上癌症。

雖然這種聚集現象比較極端,但還是不免讓人感到疑惑:癌症明明沒有傳染性,可為何會扎堆出現呢?

二、為什麼會出現家族性癌症?

導致家族性癌症的出現,有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內因是癌症的遺傳性,而外因跟生活習慣、致病源有一定的關聯。

內因是癌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細胞內基因的惡性突變一旦形成「記憶」,那麼遺傳因素會使後代家族群體中患癌的風險大大增加。

而外因中,一些共有的不良生活習慣加劇了聚集性。

比如,有長期吃剩飯剩菜的習慣,食物一旦長期存放,亞硝酸鹽的含量會增加,增加了家庭成員患胃癌的風險。再比如一些地區喜歡吃燙食、喝熱茶,這種飲食方式會損傷食道黏膜,在不斷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中,可能會形成食道癌

除了不良的飲食方式之外,B肝病毒在家庭內的交叉傳播,同樣也會增加肝癌的發病風險。

三、有觀點認為,癌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外因可以改變,內因由於是遺傳在起主導作用,很多時候人們無能為力,而且目前在癌症遺傳性的研究上,也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相關研究發現,在癌症的遺傳性中,單個基因的突變就會增加遺傳因素,但多數情況下是多個基因的累積突變,最終影響了人體對致癌物和機體老化的反應。

遺傳學家和生物學家霍爾丹表示,目前人類的醫學水平,還做不到干預人類的生育,換句話說,對於那些存在突變的基因,醫學上也無能為力。

哈佛大學與丹麥芬蘭的研究人員發現,至少有22種癌症屬於遺傳疾病。該項研究從1943年到2010年,對瑞典、挪威、丹麥、芬蘭20多萬對雙胞胎,進行了平均長達32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中,一人患癌,另一人患癌的風險高達46%,異卵雙胞胎的這一風險是37%。其中,睪丸癌的遺傳風險相對較高,同卵雙胞胎一人患癌,另一人的風險增加了28倍,而異卵雙胞胎增加12倍。而在黑色素瘤中,同卵雙胞胎一人患病,另一人的風險增加20%,異卵雙胞胎是6%。

研究還發現,58%的黑色素瘤患者、57%的前列腺癌患者、39%的卵巢癌患者、38%的腎癌患者、31%的乳腺癌患者、27%的子宮癌患者,他們的發病都跟遺傳有關。

四、這些癌症,有家族聚集性

結直腸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具有遺傳性,而息肉是90%腸癌的發病前奏。如果具有這種遺傳基因,患腸癌的風險將高於其他群體。對於這類高危人群而言,進行場腸鏡的篩查,有助於發現早期的病變。早診斷、早治療,就能提高治癒率。

肺癌:

日本的研究發現,35.8%的肺鱗狀細胞癌具有家族史,肺泡細胞癌的女性患者中,58.3%具有家族史。此外,如果具有家族史又有吸菸的習慣,那麼患病風險比健康群體高14倍。對於高危人群,除了要戒菸之外,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有助於發現早期的肺癌

胃癌:

研究顯示,5%~10%的胃癌患者是由遺傳導致,其中最多的是遺傳瀰漫性胃癌。早期胃癌的金標準是胃鏡檢查,因此有遺傳因素的高危人群,應該加強篩查的意識。

乳腺癌:

臨床統計顯示,家族中有近親患乳腺癌,那麼後人患乳腺癌風險則增加3倍;如果是兩位近親患病,風險則增加7倍。乳腺癌的高危人群,40歲之前即可做相關的篩查,主要是乳腺鉬靶乳腺超聲

胰腺癌:

5%~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遺傳性,直系親屬患病,後代在50歲之前患病的風險較高。高危人群,胰腺癌的篩查主要有CA19-9等腫瘤標誌物檢測、腹部CT和MRI

對於已有發病患者的家族,其後代直系親屬應該提高篩查的頻率。

延伸: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應該怎麼辦?

癌症的家具聚集性,讓很多人防不勝防。如果是外因導致,那麼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顯著降低這種風險。

而對於遺傳因素,目前並不能做到對人類基因進行干預,但通過定期的篩查和體檢,同時加強飲食、運動、心態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將風險傷害降到最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01/154058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