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莊子》:釋懷不願接納的執念,才有隨緣了悟的修行

一、

人生修行的根本,首先在於接納,你只有接納了人生既定存在的東西,才能談得上釋懷自己存在的苦難。

無論是你曾經經歷過的痛苦,還是你現在內心存在的思慮,包括你念頭之中存在的念想,都要接納那些不可改變的東西,包括念頭之中的貪嗔痴慢疑。

很多人提到心中這些雜念的時候,第一反應都覺得這是個不好的東西,要及時把它拋開,其實修行並不是這麼牽強,如果這樣去修的話就是本末倒置。

貪嗔痴慢疑是什麼?就是自己本性之中的東西,人不能剝離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夠剝離那就不叫做人,所以只有接納,覺察到它就是你本性的東西,它也是你的一部分,這才是修行的前提。

世俗之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總想去解決本性之中的東西,達到正常人不能達到的狀態,與其說這是修行,倒不如說是自討苦吃,所以最後的結果不僅沒有釋懷本心的痛苦,反而又徒增痛苦,最後在一念之上又生一念。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佛是透徹明白之人,仙也是透徹明白之人,聖人明明白白卻不知道這是透徹明白,正因為不知道透徹明白才是明白,如果知道透徹明白就不會明白了。

修行指的是什麼?無心就是修行。

《莊子》之中有過一句話叫做: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忘了腳,是因為鞋子舒服;忘了腰,是因為腰帶舒適;忘了是非,是因為心靈安適。心神如一沒有追隨外物的時候,遇事就可以順心應手,本性安適而無所不適的時候,就是忘了安適的安適。

當你的鞋子舒服的時候,你反而不會感覺到鞋子的存在,只有你的鞋子不舒服的時候,你才感覺到有鞋子存在。

這和修行是一樣的道理,不要使自己人生在了悟和未了之間定一個界限,隨緣就是了,如果在兩者之間定了界限之後,刻意去追求那個了悟的境界,那麼你的一生永遠都不會了悟,因為有了刻意,便多生了執著的念頭,執著本身就不合於道。

二、

世俗之中的人提起修行的時候,總是在執著追求一個與世俗隔絕的紅塵絕境,認為找到一個詩和遠方的地方,選擇與世隔絕就是修行,那樣就能夠了悟此生。

卻不知身外環境的轉變,了卻的只是外在的環境,未了的是自己內心的糾葛,當心中慾念未放下的時候,外在環境強逼著自己進入某種狀態,內心反而更加焦躁。

就好像很多人心裡都抱著一個想法說:「如果把自己放到詩和遠方的仙外之境,那麼自己就能了無世俗一切煩惱。」

其實對於這種人來說,真的有機會讓他走到深山裡面,他根本靜不下心,就是因為內心的俗念未了,而外在的強行剝離對你人生修行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真正的了卻就是連放下的念頭也放下,生於世間,存在於世間,心中沒有出世和入世之間的界限,也沒有是否了悟的區別,這便可超然於物外。

真正的了悟者,心隨境存,苦中就在苦中過,樂中就在樂中過,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人生的際遇本身就無好壞是非之分,深入水中不感到寒冷,深入火中不感到暑熱,而不是身處一個環境,還為這個環境界定一個自以為的概念,然後拼命去追逐這個概念。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將自己的心當成鏡子一樣,事情來的時候如實反照,事情過去之後又平靜如水,完全融入於當下、剎那、瞬間,不以此心區別世事,以當下世事觀照本心。

沒有主觀感受際遇的好壞、順逆之別,也沒有刻意祈求自己跳出當下境界的執念,人生了無執念,順應當下,接納生命之中所有的存在,當你能夠接納那一刻,就已經釋懷了人生的苦痛,連放下的念頭都排除掉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逍遙於物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不給自己煩惱,不將自己的本心的念頭看作煩惱,當貪嗔痴慢疑念頭出現時,就靜靜的觀照,直到它自然消失,不抗拒,不順從,適度為之便為真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學書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09/154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