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放下,是對生命的厚養

人這一生,常常因功名利祿而忙忙碌碌、蠅營狗苟,越活越累。

殊不知,這些「身外之物」,往往成為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許多時候,放下,才是對生命的厚養。

放下即回頭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開始。

《菜根譚》中說:

「晴空朗月,何處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

清泉綠果,何物不可飲啄,而鴟鴞偏嗜腐鼠。

噫!世之不為飛蛾鴟鴞者,幾何人哉?

意思是說:

晴空萬里,明月高照之下,哪裡的空間不能任意翱翔?而飛蛾卻偏偏要撲向燭火;

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兒,哪一種東西不能果腹?而鴟鴞卻偏偏愛吃死老鼠。

唉!世界上能不像飛蛾、鴟鴞那樣犯傻的人又有幾個呢?

所以,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很多時候,未必一定要到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決絕境地,轉個身,便可海闊天空。

我們所見到的觀音菩薩,不是端坐蓮花寶座,就是足踏祥雲,慈眉善目。

而河北隆興寺內則有一座「倒坐觀音」,坐南朝北。

無獨有偶,北京觀音庵、南京古雞鳴寺等多處寺院,也都設有「倒坐觀音」。

究其原委,有對聯曰:

問大士緣何倒坐,恨眾生不肯回頭。

「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倒騎驢」。

雖然只是傳說,但這其中其實頗有深意,有詩讚曰:

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這「回頭看」三字,於世人而言,常常最難做到。

人們總是習慣於守著執念,明明知道是錯誤的,卻不肯停止;

明明知道是不好的,卻不肯放棄。

如此反覆,將自己陷於騎虎難下的境地。

其實,很多時候,放下才能回頭,回頭才能重新開始。

正如佛經所言: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放下便解脫

道德經》中有言: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死有命,本是天地規律。

世間長壽之人本占了十分之三,短壽之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但後來,由長壽走向短壽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執念導致的結果。

其實不光是壽命,無論是對什麼,執念太深,都將有百害而無一利。

倘若李白執著於廟堂的繁華,又何來「呼爾將出換美酒,有爾同銷萬古愁」的豪情?

倘若陶淵明執著於五斗米的薪酬,又何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

倘若曾國藩執著於平定叛亂的功勞,又何來綿延兩百年而不衰的昌盛家族?

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索。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一頭被繩子穿鼻而過拴在樹上的牛,想要掙脫開繩子,自由自在去吃草,卻怎麼也掙脫不開,只能圍著樹轉圈。

其實,草不光在遠方,不過是低下頭,就能吃到的事兒。

放下心中的韁索,才能抓住眼前的幸福。放下,即解脫。

放下才從容

莊子說一句話: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意思是說: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

通曉壽命實情的人,不去做對生命無能為力的事情。

《菜根譚》也說: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後做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方可超物外游象先。

簡單說來,就是想清楚你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後,內心就會歸於寧靜,看淡一切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個富翁整天感到不快樂,便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處尋找快樂。

但是行遍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不由得唉聲嘆氣。

此時,恰有一樵夫挑著一擔柴走來。

富翁於是大倒苦水:「我家產萬貫,衣食無憂,為什麼總是找不到快樂呢?」

樵夫放下肩上沉甸甸的柴,擦擦汗水說:「其實快樂很簡單。

對我來說,放下就是快樂!」

富翁於是恍然大悟:自己天天背著那麼多財寶,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又怎麼會快樂呢?

於是,他便散盡千金,專做善事,如此,內心果然暢快了許多。

這個故事並非告訴世人,散財便得快樂,而是說,很多時候,放下才得從容。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想要演好人生這齣戲,全靠自己掌控。

如果對「角色」太過執著,難免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布袋和尚有一首詩:「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放下,是一種解脫,一種拾階而上的從容和淡然。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儒風大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2/154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