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涉P2P等各種網絡詐騙 中國團伙印度落網

作者:

圖為示意圖。*

在中國大陸一度偃旗息鼓的P2P平台,最近被發現又轉移到了印度,導致大量印度民眾受害。專家分析,這些惡意軟體不僅讓印度人民經濟受損,還可能涉及中共的海外間諜活動。

印度破獲中國詐騙團伙4萬人受害

近日,印度逮捕了兩名涉嫌通過傳播惡意軟體進行詐騙的中國婦女和另外十名同夥,該詐騙集團通過在WhatsApp上流傳惡意軟體,欺騙了40,000印度人。這是印度最近一次涉及中國軟體的網絡犯罪。

該詐騙集團宣傳在線多層營銷活動,用豐厚的回報來引誘受害者,據稱每個參與者只要每天花30分鐘在這個名為「NewWorld」的應用程式上宣傳了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上的網際網路名人,就可以每天得到41美元(3000盧比)的佣金。

而事實是,當這些毫無戒心的參與者下載了該應用後,這些應用就會安裝惡意軟體,來控制用戶的社交媒體帳戶。

根據《印度時報》的報導,一旦用戶下載了該應用程式,就會被發送社交媒體視頻和帳戶,讓他們點擊「喜愛」並跟隨。每執行一次此類操作,用戶就會收到8美分(6盧比)的「報酬」。

如果用戶選擇「VIP會員資格」,則會被分配成倍的任務數量,而每次操作得到的報酬也會成倍增加。用戶必須支付14至684美元(1000盧比至50,000盧比)才能獲得VIP身份。惡意應用軟體不斷誘使用戶付費購買VIP身份。

印度警察凍結了數個銀行帳戶的81.9萬美元(6千萬盧比),並從被捕的中國國民那裡追回了34,125美元。印度警方說,騙子通過四十多家空殼公司以及大量的銀行帳戶、加密錢包等來洗錢和取走受害人的錢。

谷歌刪除多個中國小額貸款程序

與此同時,印度發生了另一起與中國相關的網絡犯罪事件。谷歌(Google)應海得拉巴(Hyderabad)警察要求,從其遊戲商店中刪除了60個中國製作的小額貸款應用程式。

據《印度時報》報導,幾周前印度調查機構要求Google從其商店中刪除另外300個中國製作的應用程式。

印度機構正在調查,這些軟體是如何誘騙毫無戒心的人進行借貸的,而且如果他們遲延一天甚至數小時還款,就會被騷擾。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有六人羞憤自殺,因為此類貸款軟體的營運方公開羞辱了他們。

印度於去年12月25日逮捕了一名中國男子,該男子管理著至少11種借貸應用程式,專門向20至40歲的印度人提供利率極高的小額貸款。

據《印度時報》報導,在突襲行動中,共有15人在印度三個不同的城市(海得拉巴、德里和班加羅爾)被捕,警方還查獲了超過2千萬盧比(約合27.1萬美元)的現金。

中國的P2P爆雷後轉戰印度

中共病毒(COVID-19)肆虐以來,印度自2020年3月實行封鎖,這導致印度人大量失業,更多的人需要貸款,這也催生了這類中國貸款軟體的市場需求。

Usanas Foundation的執行長潘迪亞(Abhinav Pandya)在電話中告訴《大紀元時報》,這些提供小額即時貸款的應用程式在印度非常受歡迎,因為供應方不檢查客戶信譽度、時間短、拿錢快,也不用簽署常規銀行要求的貸款協議。

他還說,由於網際網路數據的普及,擁有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印度人非常多,容易進行網絡借貸,同時印度社會正迅速轉變為消費主義經濟,而大流行導致經濟衰退,因此這個網絡小額貸款市場方興未艾。

印度媒體《新聞時報》分析,對提供此類貸款的公司來說,由於貸款很小且利率很高,如果發生違約,貸款公司不會受到太大損失。

文章說,最早在2012年中國大陸就開展了同樣的Peer-2-Peer(P2P)業務,但中共政權在2016年對該行業施加了壓力,很多曾經盛極一時的網貸平台在2018年中出現倒閉潮,後來當局祭出多項規定加強查緝P2P網貸平台,勒令關閉。然後這些貸方將注意力轉向了印度。

潘迪亞說,由於印度用戶的技術素養較低、印度安全系統非常脆弱,導致中國P2P程序在印度大行其道。「(印度)文盲率也非常高,很多人對此類應用程式的有害影響缺乏了解。」他說。

「很可能涉及中共間諜活動」

潘迪亞還說,這種網絡犯罪還可能與更廣泛的中共間諜活動有關。「我們知道中國(中共)通過這些數字媒體平台,來進行情報(搜集)工作,並展開影響全世界的行動。」

他說,這種行動也可能會強迫印度受害人為中共當間諜,或迫使他們從事如走私或人口販運等其它犯罪活動。

目前,這些小型貸款應用程式滲透了印度市場,已成為對印度的大規模安全威脅。由於這些應用程式是中國製作的,因此應用程式用戶可能將用戶個人信息輸入中國的人工智慧(AI)系統。

總部位於新德里的戰略分析師納拉帕特(Madhav Nalapat)教授通過電話告訴《大紀元時報》,中共正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AI),他們希望使用AI方法來加強對國內人民還有海外的控制。

納拉帕特分析,人工智慧可以用來繪製出某個人群對各種消息的(情感)反應,從而可以訂製如何煽動「仇恨之火」的行動。

(英文大紀元記者VENUS UPADHAYAYA對本文作出了貢獻)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21/154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