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珍藏!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儀軌篇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宋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

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幞頭上,入朝稱賀。』

清 請紫姑神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

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劉向《異苑》載:『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後來成為傳說: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陸游曾有詩譏之:『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灶婢,棄筆臥牆隅。幾席亦已徹,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雖為一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

清 掛鍾馗

 

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

仗君辟邪殲群醜,免得鬼魅擾人間。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鍾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么麼枝,免使人間鬼畫符。』即描寫在端午時供鍾馗事。《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金 曬書翻經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

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清潘弈雋有《六月六日曬書詩》。

清 雞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雞冠花,一時風靡滿京華。

只緣物稀價騰貴,移種四郊入農家。

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一日。

清 跳灶王

 

年關催人諸事忙,乞兒結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門前舞,賞錢好言稟玉皇。

《清嘉錄》載:『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清詩人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跳灶神》云:『又是殘冬急景催,街頭財馬店齊開。灶神人媚將人媚,畢竟錢從囊底來。』人們要『跳灶王』主要是討好灶神,保佑來年賜福。

唐 驅儺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塗面赤雙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寫了儀式的場面;孟郊的《弦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顧笑聲沖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描寫了儺的形狀和人們驅儺的歡樂情緒。

清 壓歲錢

 

鍾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開笑顏。

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遍賜壓歲錢。

《燕京歲時記》:『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徵。』一說:『壓歲錢』本為『壓祟錢』,貽小兒免受祟之害也。

唐 新婦不跪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

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宴席設在對面一大棚之內,長案陳列美食,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后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清 展示嫁妝

 

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槓房。

雙抬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

北京婚禮之前,展示嫁妝。較富裕人家,雇槓房由雙人抬箱籠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數十抬,以顯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妝,則雇用一人扛之,因低頭承扛箱瓶、鏡奩等物,北京方言稱為『窩脖兒』。袁枚《嫁妝詞》云:『東家嫁女兒,珠翠盈千箱;道路多側目,門閣生輝光。……西家嫁女兒,荊苕與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貧。』

宋 抓周啐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並硯籌。

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至來歲生日,謂之「周」,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唐 步障

 

國殷民富夸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

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淒涼。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動步障,以橫樑展障,梁中間接一豎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元 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

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宋雍熙二年,允許私書附遞。蘇軾就有『亂山橫翠嶂,落日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僧。』的詩句,可能蘇軾托郵吏(驛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稱『急足』或『急腳』。如《夷堅甲志》:『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拜於庭,稱鄭官人有書。』到元代,設有『站』,郵遞的覆蓋面加大,速度也更為提高。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24/154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