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維舟: 核酸檢測三問

作者:

1月22日8:30,北京金融街,醫務人員提前就位,準備做核酸檢測

1

1月22日,北京金融街開始核酸檢測,兩天內要完成轄區內全部12萬人的檢測。中國據說有七八成金融資產在這裡,排隊檢測時,各機構無法買入,以致有股民調侃:早上大盤下跌的原因找到了,主力今天不上班。

雖然據說可以選時間,但那天還是有數千人在隆冬的寒風中排隊三四個小時等待檢測。後來有人說不理解,其實只要在管理上稍加改進,分批次輪流,即可免受其苦,也不至於浪費大家時間,為什麼這些管理精英都沒人想到?

之前也有人和我談到類似的問題:

我們小區核酸檢測,一個人將身份證、居住單元和門牌號,姓名,戶籍,用手寫的當時登記然後核酸檢測,導致人員急劇密集並且時間長。

有沒有聯網系統或者軟體可以拍照身份證或者掃描身份證就能出信息的?進口七八個人,五個坐著閒聊天的可不可以做登記員?密閉空間人員密集為什麼沒有定時消殺?為什麼不分時段分單元進行測檢測?

從早干到晚的精神挺好,可是這也是純粹喜歡的不動腦,磨洋工啊!

其實應該不是沒人想到,只是從「想到」到「改進」還有一大段距離。這些管理上的細節,都需要前端的工作人員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加上一定的自主權,才能及時動態反饋,在試錯中不斷優化改進。有時你甚至會發現,這些基層人員也深知問題在哪裡,但他們也無能為力。

正因此,這些乍看只是一些「小細節」,但折射出的是體系管理上的問題

排隊做核酸檢測

2

朋友住在燕郊,為了進京,已經做了好幾次核酸——因為規定是必須持「72小時內有效核酸檢測報告」。

問題是,由於近期做核酸的人太多,工作量極大(有些工作人員原先是做孕檢的,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專業做核酸的人可調集),當你排長隊做完,要48小時才能收到報告,此時你只剩24小時可用。

有時你周五中午11點做完,到周日午前才收到,要是下午又在家不出門,又「浪費」了大半天,結果這份辛苦排隊換來的核酸報告,就只有周一能管用一上午。如果過期了一兩個小時,有些人好通融一點,多費幾句口舌,也就擺擺手放行了;但有些人就特別不好說話,過期了就免談,怎麼說都沒用。

排隊去做核酸的,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老人窩在家裡,孩子也寒假了,只有要出門謀生的人,不得已一次次去做。如今的疫情之下,他們也都默默配合,排隊大抵井然有序,想要的只不過是少一點這樣的挫敗感,能被多考慮到一點自己的生活便利,能正常上下班罷了,為什麼這樣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得到滿足?

對北京人來說,核酸證明也換得一個安心,當然前提是你在「城內」。這次爆發本輪疫情的大興區更嚴控出入:1月20日凌晨,大興官方宣布,全區所有人員原則上禁止離京,如需出京,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持3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和「城裡人」有所不同的是,對「進城」的人來說,核酸報告其實就是短期有效的許可證。它所起到的不僅是甄別病例、保障群體健康這一生命政治意義上的功用,還隱然帶有通過限制出入、重整秩序的作用。

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上,這也算是一個老問題了。《城市設計的維度:公共場所-城市空間》一書開宗明義指出,這些規劃是一個「設計過程」:「其答案沒有正誤之分,只有好壞之別,其質量只能通過時間來檢驗」

但書中也說,現代城市出現了許多「恐外的領地」,一些成功的社會階層通過「自願隔離」,選擇遠離其他社會成員而生活,將本屬於公共的或准公共的場所,變成「會員俱樂部」,並用詳細的會員資格標準等間接隔離形式來限制進入,是一種「被界定的有限開放」。這種「限定離散領域」通過對空間的控制,「有助於產生識別感、社區感和居住其中的人們的安全感,其最終發展方向是設大門的封閉社區」。

3

核酸檢測法真正進入中國公眾視野,無疑是在去年武漢爆發疫情之後,到夏天,武漢完成了全球首次千萬人口級別的全城核酸檢測。這和中國人對「絕對安全」的追求結合在一起,在今冬的新一輪疫情中更得到大規模應用。

本輪防疫中,全員核酸檢測的做法在各地都很常見,北京只不過是規模更大而已:北京去年新發地疫情後,就完成了1000萬人份的檢測,今年1月的規模更大,1月24日已累計完成1746萬人份。

黑龍江望奎縣這次也是疫情爆心之一,當地情勢緊張,前兩天就有當地人留言跟我說:「今天剛剛做了第五次核酸檢測,我也很好奇流調到底起到什麼作用了,如果把該隔離的人都拉走了,隔離了,為什麼我們這些人還要一次又一次的做?」

這是一種「全面排查」的做法,是以技術和社會動員來對抗風險社會內含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但是不是核酸檢測報告就能帶來確定性和安全感?也不盡然。

日前有人從低風險區域返回同屬低風險區域的山東威海老家,儘管手持72小時核酸陰性檢測證明,卻還是不能見到病重的父親最後一面,因為醫院有硬性規定,疫情期間只能有一個家屬探視。無論說什麼都沒用,最後被逼急了,護士說:「如果我讓你進去,我就得出去(被開除)。」

在這裡,科學的邏輯無法對抗行政管理的邏輯——哪怕是在一家醫院裡。這樣的情形恐怕並不只是發生在山東,即便是本輪疫情廣受好評的上海,去年以來醫院也有嚴格規定:病人只能有一個家屬日常探視照顧。

核酸在這裡,只是一個管理上的工具:它就像是甄別、許可之後的資格證,但它不僅很容易失效,需要重複辦理、再三自證清白,而且就像我們日常不時遇到的,它其實是有適用範圍的。如果你以為手持72小時核酸陰性報告就能暢通無阻,那就錯了,是不了解中國社會的誤判。

一個動態的風險社會勢必出現不可預知、也不可控的狀況——實際上,「市場」也是如此,而官本位思維恰恰最牴觸這種不確定性的,害怕交給不確定性,會出什麼亂子

所以,這一切難道都只是偶然的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CD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04/155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