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一月不重樣的「常熟一碗麵」,到底有多好吃?

常熟屬於蘇州,在常熟的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傳統蘇式麵館的格局。在這簡單的方寸之間,看似平平無奇的"清晨一碗麵",卻成為常熟人心中無可替代的鄉情美食。

-01-一個月不重樣的澆頭

常熟麵店里的澆頭,總有二三十種,一碗麵配上兩三個澆頭,更是讓人連吃一個月都不會重樣。

在常熟,點面的老規矩是先點澆頭,再點面量。

所謂"澆頭",是麵條的配菜,蘇式湯麵,配菜一般在每天開門迎客前已經備好,客人來了,下一碗麵,撈起後舀上相應的配菜往面上一澆,是為"澆頭"。各家店裡提供的澆頭,葷的素的總有二三十種,碰上個熱愛生活、出手豪闊的饕餮客,一碗麵倒要配上兩三個澆頭的,各種單品組合起來,樣式豐富得更是讓人連吃一個月都不帶重樣的。一個月都不帶重樣,好像是麵館的必需。迥異於"北人吃麵、南人吃米"的一般認知,早上吃一碗麵,對常熟人來說就像是稻生穀子樹長葉一樣地自然。

-02-個性定製的菜單

點好澆頭後,掌柜的一邊收錢,一邊還會熱情地關照:你要重青還是免青,要紅湯還是白湯,要緊湯還是寬湯。紅湯、白湯滋味不同,湯多、湯少,影響浸泡後面的口感,"青"則是指蒜葉,取用多少都是"個性定製"。老吃客則是不看"菜單"的,他們有吃慣了的"心頭好",甚至有時都不用開口,一點頭一招手,掌柜的自會麻溜地將老友那"心頭好"端上桌來。

-03-暗藏玄機的麵湯

澆頭與湯完美配合,才是「常熟一碗麵」的秘訣

常熟人的精緻,表現在吃麵上頭,簡直有點"疙瘩"。麵條必要勁道,麵湯也有講究,常見的麵湯有三種:一種以鱔骨、豬骨等熬成,要花五六個小時慢慢燉煮,吊出鮮味,以配肉麵類;一種以魚鱗、鱔骨等熬成,湯色奶白,以配魚面類;第三種是雞湯,配素麵堪為人間絕品。什麼澆頭配什麼麵湯,講究的人不動聲色,點完澆頭後端看這個店家配出來的麵湯,心裡就對店家的好壞劃出了條槓槓。

-04-新歡舊愛一鍋端

經過不斷的創新求精,常熟麵館早已成為食客們"新歡舊愛一鍋端"的美食大熔爐。傳統蘇式麵館的澆頭,除了鱔糊、腰花等少數幾個需要勾芡品種,大多是預先做好的,一盆盆排列整齊,面盛好後往碗裡澆一勺就行。

用蕈油作面「澆頭」的傳統美食蕈油麵,鮮美異常。

若是遇上挑剔的食客,認為大鍋製作、又一直擺在外頭的澆頭"嘸啥吃頭",要現炒的才可口,老闆早已為他們"另尋新歡"——炒澆面。

傳統蘇式麵館的澆頭大多預先做好,而常熟麵館里,多數澆頭都變成了現炒,稱為「炒澆面」。

隔著玻璃,可看到廚房正當中的大桌上,放著一格一格備好的食材,無論冬筍肉片還是肉絲蝦仁,全部現點現炒,外來的吃客們感慨不已,感覺"常熟的面澆頭,簡直就是一本菜單啊"。你也可以要求一份"隱藏餐單",反正澆頭都是現炒,隨心搭配也可以。再撒上你合意的蒜葉、蔥花、香菜碎,剛剛斷生的麵條,被隨即澆上去的現炒澆頭的熱力一逼,生熟度恰到好處,鮮味隨著熱力鑽進面里,味道更是鮮不可擋。

周末的早上,媽媽帶著小娃就成了麵館的主要吃客群體。要一碗麵,再配個小碗,兩人分分正好不浪費。小碗裡先是撥四分之一,再是撥三分之一,等半碗的面也不夠娃吃的時候,娃就長大了。再大一點,娃成了大人,"清晨一碗麵"的常熟老吃客,就又多了一個。

所以面何止是面呢?就是在這一碗最日常、最平民、也最長盛不衰和變化多端的滋味中,細水長流的,是常熟人骨子裡那濃郁的鄉情和一如既往的精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07/155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