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在國外旅行,我是這樣分辨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和韓國人的

在國外旅行時,中日韓朝這四個國家的遊客,如果不開口的話,是不是不好分辨呢?

其實,我覺得分辨起來並不算難。

首先要說的是——朝鮮遊客很好認。

很顯然,他們出國旅行的人次與機會,無法與同為東亞國家的中日韓三國相提並論,所以大部分情況的遇見,他們都是一個團。

一個講究紀律,相對整齊劃一的團。

很好認——他們非常守規矩,甚至規矩到不像是在旅遊,而更像是「有組織地參觀」。

比如在古巴的格瓦拉墓,其它遊客即便是安靜的,也起碼是放鬆的。

只有他們這一隊人,男男女女每個人的表情都是「肅穆」的。

按照我個人分辨的難易程度,咱們接著往下說。

首先,中國大媽國外旅行時的3個特點,讓我可以輕鬆識別。

1,眼神中有一目了然的各種好奇。

這毫無貶義——原因是咱們的大媽們在成為大媽之前,真的是沒多少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們風華正茂的時候,咱們國家還沒有今天的繁榮,所以過日子是第一要務,大部分人都沒什麼機會出去瞅瞅。

現在日子好了,手頭富裕了,有時間了,但眼界大多還需要充實。

我一直覺得這種好奇,透著一股子不加掩飾的真誠與天真,仔細看甚至是可愛的。

2,照相姿勢很認真。

不管是刻意地、跟風地飄紗巾,還是站正了拍照,大媽們一般都不會顯得隨意或馬虎;甚至是有些拘謹。

怎麼說呢?就是不少時候,雖然姿勢不是那種姿勢,但你都能感覺到那有一點拍老式全家福的餘味兒。

3,嗓門有點大。

嗓門大、說中文,實在是太好識別了。

但是,遊客嗓門大的排行榜上,中國人只是很靠前,卻無法獨占鰲頭。

美國遊客不分男女,嗓門都很大,也都很鬧。

英國男人、韓國男人喝點貓尿,嗓門都能震天。

其次,跟團游的中國人,一望可知。

就算沒有統一的帽子,那手裡的保溫杯,也是絕對差不了的身份證書。

即便沒有保溫杯,到了景區一拍照就明顯了——「排隊拍照」真的是名不虛傳。

即便這些都沒有,但凡你接近這群人的話,總能聽見某個人會扔出這個句式,並且保證嗓門大到讓你能聽見:

「這都啥呀,我去過XX國的XX地方,比這個好多了」。

或者:

「這也沒啥啊,比我們家的那個XX差遠了」。

對我來說,排在第三好識別的,是韓國女孩。

反正在國外我遇見的韓國女孩,即便是自助游的,也都比較注意化妝,並且她們的裝扮通常都並不「背包客」,反而像是約會式的休閒裝。

然後就是標配的自拍杆,一個地方能反覆做很多個姿勢和表情,嘟各種嘴型,拍很多張。

另外,很多時候她們的自拍杆都是卡哇伊款的;或者會在上面掛一些小玩偶或小飾物。

日本女孩其實也不算很難識別。

她們中的大部分,還會有明顯的禮貌感,可能是國內生活積累的習慣吧——就是總會有重複的、相對高頻的微鞠躬或點頭習慣。

至於日本男孩,或許跟我個人曾經固定的印象有偏差——他們並不拘謹,反而是比較外向的;不像有不少中國的某二代,從肢體語言到表情和說話,都帶著明顯的優越感,以及顯擺式的壓迫感。

當然,他們吃西瓜的時候可能會露餡,知道是為什麼嗎?哈哈!

順便補充不屬於東亞,但同樣是屬於亞洲的三款人。

越南人——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遇見的越南人並不多。

或者遇見過,但我也沒注意。

印度人——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遇見的印度遊客不多,但會遇見印度的移民。

他們散落在街頭,用你司空見慣而又獨具特色的那種街頭藝術,換取過往人們扔進來的一點收益。

如果不是這款安靜的表演,而是主動式地接近你,那麼大部分情況下,可能都不會給你帶來愉快的經歷。

如果不買他們手中的小東西,遭遇一個白眼還算是輕的。

巴基斯坦人——很少遇見遊客,也是遇見移民多一些。

我在亞美尼亞旅行時遇見過一個巴基斯坦遊客,他先認出了我是中國人,主動走過來跟我握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我用英語說了三個單詞:中國,巴基斯坦,兄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老非2020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1/155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