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新聞 > 正文

紐約仇恨犯罪頻傳 警局:亞裔非最大目標

—種族偏見還是治安不靖 警局圖標示各類歧視案件 亞裔占一成

最近幾年來,中西媒體都在敘述這種說法,即亞裔是受仇恨攻擊的目標。然而,紐約警務處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一年的時間裡,紐約市共發生265起仇恨犯罪案件(incident),其中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共有27起,特別是在曼哈頓東村13分局轄區。換言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在全市占比10%,而亞裔占紐約市總人口的14%。

紐約警局針對「種族仇恨犯罪」有一個實時的動態圖表,右上角的字體越大,顯示相關案例越多。(紐約警局NYPD網/大紀元合成)

最近在紐約發生多起亞裔被無端攻擊事件,關注新聞動態的人經常聽到一個詞「種族仇恨犯罪」。從媒體報導來看,人們普遍擔心,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劇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開始思索「什麼才是解決之道?」

最近幾天紐約接連發生數起亞裔受攻擊案件:2月15日晚10點,27歲華男在曼哈頓哈林區街頭歸家途中被素不相識的黑人男子揮拳襲擊、手機被搶;2月16日上午近7點,68歲中菲裔女護士在哈林區地鐵站中被20來歲的黑人男子揮拳襲擊;2月16日下午近1點,71歲華嫗在E線地鐵車廂內被一中年黑人男子打臉致唇部受傷。

此前在2月3日上午8點,61歲的菲籍男子Noel Quintana在地鐵上被一名黑人無故用刀片割傷臉,傷口至少縫了100針。過去一整年的仇恨犯罪新聞報導,已廣泛引起了社區憂慮。

最近幾年來,中西媒體都在敘述這種說法,即亞裔是受仇恨攻擊的目標。然而,紐約警務處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一年的時間裡,紐約市共發生265起仇恨犯罪案件(incident),其中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共有27起,特別是在曼哈頓東村13分局轄區。換言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在全市占比10%,而亞裔占紐約市總人口的14%。

那麼剩下的90%仇恨犯罪都針對什麼人呢?紐約警務局網站針對「種族仇恨犯罪」有一個實時的動態圖表(dashboard),這是一個幫助挖掘數據的互動地圖,只需要一個點擊就能得到從鄰里到全市的各種信息。地圖顯示,去年遭到仇恨犯罪最甚的團體依序是:猶太人、黑人、同性戀、亞裔、白人、天主教徒……

而仇恨攻擊最嚴重的地區依序是:史坦頓島北的120分局轄區、布碌侖菠蘿園70分局轄區;布碌侖北90分局轄區;曼哈頓雀兒喜至42街10分局轄區。紐約市去年以「仇恨犯罪」罪名逮捕97人,而攻擊的程度或並行的其它非法行為,從輕罪(Misdemeanor),重竊罪(Grand Larceny),搶劫罪(Robbery)到重襲擊罪(Felony Assault)不等。

紐約警局的數據顯示,不同背景的人都可能會陷入仇恨犯罪:黑人歧視白人、亞裔歧視黑人、黑人歧視亞裔,因仇恨他人被捕的,從13歲到70歲,從男到女,從白人到黑人到亞裔,各式各樣。

「系統性種族主義」謊言

當前的政治氣候下,許多人以為只有「白人是種族主義者」,以至於俄亥俄州立大學2020年10月報告了一起黑人對白人的仇恨犯罪後,激怒了大學生團體,他們集會抗議聲稱,由於襲擊者是黑人,受害者是白人,因此不能認為這是仇恨犯罪,辯稱「由於歷史的不公正,黑人不能成為種族主義者」。

在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去世之後,全美爆發了有關種族歧視和收入不平等的抗議活動,左翼團體「黑命貴」(BLM)的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提出了許多有爭議的說法,例如「系統性種族主義」,假設種族群體之間的所有績效差距(例如貧富、成績、入獄不均),都必須歸因於種族歧視。

有關貧富問題,2月10日,肯塔基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賴利(Wilfred Reilly)在網絡雜誌《尖刺》(Spiked)上撰寫文章寫道:美國大多數收入最高的群體實際上是少數民族。他援引了一項2019年美國社區調查,說「最富有的美國人群體不是白人的精英群體WASPs,也不是通常所說的猶太人,而是印度裔美國人,其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35,816美元。台灣裔美國人排在第二位,為102,405美元」。

總而言之,與媒體的謊言形成對比的是,賴利的發現表明,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並不是因為膚色而獎勵個人,而是因為「他們的表現出色」。

有關執法問題,據統計,每年白人罪犯死於警察執法的比黑人高出25%,2018年有9個未持槍黑人被警察打死,白人有19個未持槍被警察打死,因此數據也不支持「系統性種族主義」的說法。

什麼才是解決之道?

在BLM推動「削減警察局預算」之後,紐約警察局的預算被削減10億美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日紐約地鐵內攻擊案頻發,紐約市警不得不在地鐵系統中增加警力,來應對暴力犯罪增加的情況,但大都會運輸署(MTA)表示,想要扼制罪案的持續發生還遠遠不夠,須增派至千人才能保證乘客的安全。

警局預算削減後,2020年,紐約市的槍擊案增加了96%,將近70%的槍擊案未能結案。根據紐約警察局的數據,在2020年的1,525起槍擊事件中,只有483名犯罪嫌疑人被捕——逮捕率只有31.7%。因槍擊案被捕的這些嫌犯中只有47%仍在監獄中,有一半以上已經返回街頭。

警察局長謝伊(Dermot Shea)表示,此類槍擊事件破不了案或者結不成案,證人不合作是重要因素。他說:「我想我們有八成到九成把握知道誰開了槍。但要讓地方檢察官能起訴嫌犯,有時證人會改變說法或告訴你『這是XX做的,但我不會上法庭作證』。」

去年夏天,市長白思豪聲稱大幅削減警察局預算是「正確的做法」。他說:「我們正在將職能從警察轉移到民事機構。我們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需要付出努力,與此同時,我們將對這項工作進行改革。」

拜登總統在競選時承諾,將監獄人口減少一半,紐約市也一直在致力減少監獄人口,被釋放的罪犯中,有很大概率累犯(再次犯罪)被重新逮捕,將監獄人口大量減少的另一種方法是大大改變暴力罪犯的判刑方式,對公共安全有何影響?

回到本文開頭,紐約接連發生的數起亞裔受攻擊案件,四起案件中有三起都發生在地鐵車廂或月台上,到底是因為對亞裔的偏見所造成,還是因為BLM運動激化美國,導致暴力事件不斷升級?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2/156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