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美國精神的締造者 華盛頓留給後世的精神典範

2月22日,是美國建國之父喬治·華盛頓(Geroge Washington)總統的誕辰日(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留給美國人民諸多的精神財富。他的英勇無畏、堅定不移、機敏睿智、堅忍不拔、謹慎穩健、溫和誠懇、遇事明斷、寬宏大度等眾多美德迄今還仍被無數人傳誦,對美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在美國的今天,無論保守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們多麼對立,他們卻共同懷念這位國父並希望從他的理念中尋找精神支持。

圖:懸掛於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Mount Vernon)的巨幅油畫,描繪喬治·華盛頓(Geroge Washington)被推舉美國首任總統時受到美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擁戴。(希望之聲SOH文興攝)

2月22日,是美國建國之父喬治·華盛頓(Geroge Washington)總統的誕辰日(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留給美國人民諸多的精神財富。他的英勇無畏、堅定不移、機敏睿智、堅忍不拔、謹慎穩健、溫和誠懇、遇事明斷、寬宏大度等眾多美德迄今還仍被無數人傳誦,對美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在美國的今天,無論保守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們多麼對立,他們卻共同懷念這位國父並希望從他的理念中尋找精神支持。

政界名人的名字甚多,可真正經得住時光和道義檢驗而得到人們敬重的並不很多。有的人擁有權力後,用權勢維護私心與名利,其光環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暗淡,甚至淪為惡名。

然而喬治·華盛頓的無私美德及所有偉岸的精神典範都完整保持一生並延續至今。華盛頓一生布衣到將軍再到布衣,再任職美國總統再回到布衣,八年軍旅,置生死度外;八年總統,值國家最艱困之時......每一次都是臨危受命,挽大廈於將傾;每一次都是聽從國家召喚,無私奉獻。

如今,在美國因偏離道德,面對諸多問題之時,重溫華盛頓的美德和智慧、以及在危難中展現的神跡,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更多內心敬重神明,並勵志踐行提升修為,從而得到神明護佑,走過艱難時局。

組建民兵部隊面對巨大挑戰和艱難

我們先追隨先賢的足跡,回到幾百年前,戰火紛飛的美國獨立戰爭年代。

據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資料,直至1775年,隨著英國不公正的政策,在麻州萊克星頓。(Lexington)打響第一槍之前,殖民地居民們認為,他們有責任反對違反對神賦予的宗教自由的暴政。

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抗爭,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相比於裝備精良、供給充備和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當喬治·華盛頓被選為總司令時,他所捕手的是一支臨時組建的民兵部隊,由經驗不足的軍官、農民、商人和商販組成。這些美國人很少有軍隊制服,他們穿著的衣服隨著戰爭的推進變得破舊。華盛頓必須將這樣的部隊塑造成一支有凝聚團結戰鬥力的部隊。

在八年獨立戰爭期間身先士卒無私奉獻

據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Mount Vernon)資料,「華盛頓將軍經常率先沖入激烈戰鬥,在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八年中沒有休假一天。正是他的奉獻贏得了士兵們的尊重,並激勵他們中的許多人重新回到軍隊。許多士兵留下來,是出於對華盛頓和同袍戰友的忠誠。」

據弗農山莊資料介紹,「一年半之後,在1778年6月,法國貴族拉斐特侯爵在美國大陸軍成為受人尊敬將軍,他回憶起在蒙茅斯戰役中的令人敬佩的偉人,華盛頓將軍有他出現,就沒人退縮......他騎在馬背上的優雅神態,他的平靜和沉著......都那一切均使得士氣達到最高昂.......我從那時像現在一樣認為我從來沒有看到如此偉岸的人。」

圖:在八年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將軍經常率先沖入激烈戰鬥。圖中所示華盛頓將軍在Trenton戰役中(Picture from Mount Vernon『s web)

「槍林彈雨中活下來的奇蹟」

據Sam Blumenfeld的一文《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神佑》介紹,「華盛頓在槍林彈雨中活下來的奇蹟,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的法國和印度之戰。那次遭遇法軍伏擊,馬背上的每名人員被打死,除了華盛頓。華盛頓的兩匹馬被打死,四發子彈穿過他的衣服,但他就是活著逃離了危險。他在1755年7月18日寫給哥哥的信中,寫道:「是神的全能特許,我一直在超越人的期望中得以保護;因為我的外套中了四發子彈,兩匹馬被射倒下,但我還是擺脫危險無恙,而我身邊的同伴們都陣亡。」

據《在共和國升起中的神意美國人奇蹟》記載,「1779年9月8日,在 Brandywine戰役之前,華盛頓將軍和幾名軍官出現在四名英國神槍手的視野中。他們裝備了新造的致命的精準步槍,正隱藏在樹林中。」「神槍手看到華盛頓冷靜地轉過身來,他的冷灰色眼睛明顯的讓弗格森像讓定在那兒一樣,之後轉身離開了他們的視野。」

神射手們沒有開槍,其中一位後來說出了他的感受,「在一位不冒犯人的人的背後開火不是開心的事,他非常冷靜從容履行自己的職責--所以我不想開槍。」

寬容對待詆毀自己的將軍華盛頓的品格閃耀光輝

據《華盛頓傳》介紹,華盛頓面對的困難,更嚴峻的還有在士兵實力不及英軍,有些戰役未能打贏時,軍隊內部個別將軍的離心離德,不服從命令,並且在自己打了敗仗後四處散播反華盛頓的言論。然而華盛頓一寬廣的心胸使美軍度過危機。在後來被俘和個人言行與華盛頓形成對比。

《華盛頓傳》描述,1776年12月12日早飯過後,曾經打過勝仗的查爾斯·亨利·李將軍(General Charles Henry Lee)正在回復一些信件,他在信中出言不遜,認為華盛頓指揮不當時。正好在此時,他意想不到地遇到了一隊英國騎兵的突然襲擊,他們要李將軍在五分鐘內投降,李將軍就投降了。

當時華盛頓正處於危機中時,李將軍沒有服從總司令的召喚,並把自己「送」到了英國人的手中,而他的被捕給美國人民帶來沉痛的打擊。

在華盛頓和其他軍官付出很多努力將李將軍以交換戰俘換回,李將軍於1778年四月被釋放回到美軍。但之後,李將軍指揮像是故意在讓軍隊潰敗,還有許多令人困惑之處。因為李將軍的命令有錯,致使軍隊一個接一個的後撤,李將軍還沒去阻止。

據弗農山莊資料介紹,在1778年六月的Monmouth戰役中,李將軍開始從戰場撤軍。當華盛頓率軍隊抵達時,解除了李將軍的指揮權,隨後建立了強大的防禦線,並反擊回英軍的反覆進攻,使美軍反敗為勝。

圖:喬治·華盛頓在1778年六月 Monmouth戰役中,李將軍開始從戰場撤軍,當華盛頓率軍隊抵達時,他解除了李的指揮,建立了強大的防禦線,並反擊回英軍的反覆進攻,使美軍反敗為勝(弗農山莊Mount Venont圖片)

李將軍被要求不再擔任指揮官後,他在軍營里、大陸會議里,都組織了反對華盛頓的言論,這對當時的美國和美軍非常不利。一方面,李將軍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和知識,這是美軍所需要的,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將軍打仗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個人名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盛頓將軍用寬廣的心胸去對待。面對李將軍的誹謗,華盛頓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冷靜的克制,軍營里幾乎沒有人聽他提到這些事情。華盛頓更為擔心的是軍隊內部的不和而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並非個人的聲譽。

在華盛頓將軍指揮的約克郡(Yorktown)酣戰之後,英軍炮彈消耗殆盡,大炮也幾乎都被摧毀。於是在1781年的9月17提出投降。

英軍投降之後,美軍公正友好地對待英軍,尤其是對軍官,給予他們金錢方面的幫助,還享有和美軍相同的糧食配額。1781年10月約克郡的勝利之後,幾乎再無大戰事,基本上奠定了英美戰爭的結束。

1783年9月3日,英國美國正式在巴黎簽署和平協議,人們盼望的和平終於到來。

華盛頓將軍向國會辭去軍權

在獨立戰爭即將結束時,軍中有人擁立為華盛頓將軍為王,但是華盛頓將軍以個人在八年浴血中的全部威望和信譽,宣布解散軍隊,同士兵們一同各自回家。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率眾給向國會歸還了軍權,讓後人銘記:一切權力來自神和人民。這個場景記錄於懸掛於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的一幅巨幅型油畫(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 Resigning His Commission,見下)。

圖:1783年12月23日,喬治·華盛頓將軍率眾向國會辭去軍權,讓後人銘記建國理念:一切權力來自神和人民。這幅巨幅油畫現懸掛於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SOH/文興攝)

紀錄片《The Revolution》中記載著這樣的場景:喬治·華盛頓將眼鏡推了推說:「正如在座的各位一樣,除了頭頂越來越多的白髮外,在效忠祖國的這些年中,我眼睛也看不清東西了......」堅強的軍人們情不自禁的開始落淚。

他們崇拜的、總在最前線同浴槍林彈雨的華盛頓將軍繼續說,「國家希望你們回家去,國家沒有錢,你們曾是英勇戰士,從今起,你們要學做一個好公民......」

就這樣軍人們遵循著統帥指定的『行軍路線』,兩手空空回家去了。華盛頓也和部下們一樣把軍中行裝打成包裹,托人送回自己的家--弗農山莊。

華盛頓在莊園的智慧善待土壤輪流種植

華盛頓回到弗農山莊,他很享受他的農莊生活。華盛頓為美國發現了騾子很能扛重物,推薦之後,美國後來增加了幾百萬頭騾子,對當年美國農民的農業耕作貢獻很大。華盛頓參考英國的耕犁工具設計,發明了適合美國農耕的耕犁。

根據史料記載,華盛頓種植小麥和100多種農作物,在農場輪流種植農作物。他認為發現三葉草和禾本科草可以補充土壤養分。他在7年中種三葉草3次,還收割這些植物餵養動物;並在七年中種兩次小麥;對於玉米和土豆,因其較多吸收土壤養份,他七年只種一次。

華盛頓還在弗農山莊設計的自動化碾谷制粉設備,還釀葡萄酒,釣魚,不僅自給自足和贏收,他的農莊外銷產品因品質持續優秀上乘,在美國獲得品質免檢。

圖:華盛頓弗農山莊(George Washington’s Mount Vernon)一景(SOH/文興攝)

圖:華盛頓弗農山莊(George Washington’s Mount Vernon)一景(SOH/文興攝)

美國舉國上下一致推舉華盛頓為第一任總統

1787年,13州聯邦未能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國家。為了防止聯盟崩潰,美國再次召喚華盛頓。經由議員們正式請求,華盛頓的休養計劃被中止。

他們著名的對話是:華盛頓說,「我只想回到弗農山照看農莊,別無他求。」議員說,「但閣下,當你的國家需要你時呢?」華盛頓說,「當被召喚時,我會效勞。」

1787年5月9日,華盛頓前往費城主持美國憲法大會。1789美國奠定了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美國憲法。

在構建新政府時,制憲會議討論如何在總統、立法機關和司法機構之間劃分權力。他們爭論應該給總統多少權力,他的任期應該是什麼,以及他是否應該指揮武裝部隊。最終,制憲者們將巨大權力交給了一個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華盛頓會首先擔任首席執行者。他們信任他為所有未來的總統們樹立典範和先例。

華盛頓在1789年4月30日的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明確展現他對神的崇敬和篤信。「那看不見的手在安排人類事務時更多眷顧美國,對此神明的認知和崇敬,沒有任何民族比美國人民更如註定般感同身受。美國人民在鑄就一個獨立國家品格路上的每一步,似乎都因某種神跡而與眾不同。」

華盛頓留下的總統先例有:總統辦公室、大眾娛樂政策、總統內閣、聯邦權力、不出席國會、總統否決權、外交事務、兩任任期。

華盛頓總統夫婦慷慨邀請人們作客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很簡樸

當華盛頓於1789年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時,華盛頓夫人瑪莎(Martha Washington)已是祖母。她被尊稱為華盛頓夫人。瑪莎尊重丈夫「服從他的國家的意願」。華盛頓希望能夠為人民所用,他隔周舉辦一個家庭開放日,而第一夫人瑪莎·華盛頓承辦每周的聚會。在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他們的廚房可以看出,華盛頓夫婦慷慨邀請人們作客,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很簡樸。

圖:在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廚房可以看出,華盛頓夫婦慷慨邀請人們作客,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很簡樸。(SOH/文興攝)

據華盛頓弗農山莊資料,華盛頓夫人瑪莎因她所做的手工針線織品而聞名。在獨立戰爭期間(1775~1783年),瑪莎·華盛頓陪同她的夫君喬治·華盛頓將軍在軍營效力,眾將士因她的愛國精神而欽佩她。

圖:喬治華盛頓夫人瑪莎的針線織品(SOH/文興翻攝Mount Vernon書籍 Eyewitness First Ladies)

據弗農山莊資料介紹,在華盛頓於1799年辭世之後,夫人瑪莎將華盛頓同她的個人幾百封信付之一炬,這樣成功的將她和華盛頓的情感完好的保留在他們夫婦兩人的世界裡。

造就偉大一生不可或缺的品質:誠實

華盛頓結束兩屆總統任期,在他的以文字公告,發表《華盛頓告別演講》中說,「我把這個奉為座右銘,不僅適用於公共事務,而且適用於私人事務,那就是:誠實永遠是最好的政策。」

華盛頓的櫻桃樹故事記錄了他六歲時的誠實,以很多版本寫入了美國兒童教科書,幾乎家喻戶曉。

「當華盛頓六歲的時候,他收到了父親送的斧頭禮物。他砍壞了父親的櫻桃樹。當他的父親發現時,憤怒並質問他。年幼的喬治說,『爸爸,我不能說謊......我用斧頭砍了樹。』」

「華盛頓的父親擁抱了他,並感到欣慰高興,他兒子的誠實價值超過一千棵櫻桃樹。」父親的鼓勵對華盛頓的成長也功不可沒。

圖: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Mount Vernon)資料。六歲華盛頓說「爸爸,我不能說謊......我用斧頭砍了樹」(SOH/文興攝)

華盛頓的文明得體行為110條

華盛頓16歲時,抄錄下來節選110條禮儀規範,最初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在1595年編纂。從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帶領美國走過內憂外患的歲月,可以看到他一直以這些準則嚴以律己。

●尊重每一個人。

●體諒他人。不要讓別人難堪。

●當一個人已盡力但失敗時,不要批評他。

●當你必須提出建議或批評時,考慮時機是否應該公開或私下,言行首先要溫柔。

●如果你有問題被糾正,請無條件的接受。如果您被誤解,請日後澄清。

●不要取笑對他人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批評別人的某些事情,請確保你沒有自己犯錯,行動勝於雄辯。

●不要輕易相信關於他人的不好描述。

公心和無私世界的典範

如果說華盛頓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典範事例的話,那麼公心和無私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典範,假如公職人員都能夠同他一樣,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為純淨美好。

面對無數困難,因由所有正直無私、忠誠公正、偉岸謙遜的美德,華盛頓逾越了無數難關,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少有的美德,使得他帶領著美國人民得到了上天的護佑。

如今面臨疫情、教育導向偏失道德等等多年積弊,懷著對建國之父華盛頓總統的敬重與感激,重溫華盛頓的美德和智慧或許可以幫助更多人回歸敬重神明,啟迪智慧,提升道德修為,從而得到神明的護佑,走向光明。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3/1560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