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千門燈火夜似晝」 元宵節的習俗千古流傳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圖為資料圖。

「三五良宵節,上元春色和」、「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夜、元夕、燈節等,此節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大地回春之時,故有「一元復始」之說。歷代文人雅士關於元宵節的詩詠數不勝數。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據《歲時雜記》記載,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慶祝。

秦末時亦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漢武帝時,把對「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漢明帝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論士族庶民,一律「燃燈敬佛」,以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虔誠。

中國花燈。

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歷朝歷代都以此為一大盛事。是夜,天上皎潔的明月與地上輝煌的燈火交相輝映,詩人則是以生花之筆,描述了此節日的習俗和特色,讓後人傳誦不已。

元宵節的月,是歷代文人描寫之點。如唐代蘇味道寫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

明代唐寅寫的:「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宵》);清代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把元宵節的月與燈、春與人描寫的淋漓盡致。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燈火樓台萬斛蓮」,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元宵節也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是歷代文人描寫最多的。

元宵節的燈多種多樣,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鰲山燈等,燈上畫著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

元宵節有賞花燈的習俗。

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或猜謎語,從故事或謎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精神,從善如流、見賢思齊、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

唐代時,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代盧照鄰寫的《十五夜觀燈》詩:「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2018年元宵節,在台灣,遊客釋放天燈祈福。

形象的描繪了燈火規模之大,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的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從這裡人們可以了解到盛唐時「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的城市風貌。

宋代以後,人們對元宵節依然重視,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彩燈。如蘇軾寫的:「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辛棄疾寫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青玉案•元夕》)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

「嘉夜煮浮圓」,元宵夜更少不了元宵這一道美味!清朝乾隆皇帝《元宵煮浮圓子》詩中,有燈會和元宵圓子詩句照映元宵節,團????浮現眼前:「美擅團????節,名傳燈月筵。清風同說餅,嘉夜煮浮圓。」

元宵夜更少不了元宵這一道美味!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清代符曾寫的《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糯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描繪出人們賣元宵、吃元宵的場景。

清代丘逢甲寫的《元夕無月》:「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描寫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渴望。

大地回春的夜晚,春天的來臨,人們心情愉悅,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寫道「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圓。」描繪出「眼前無限春」的特色。

清代阮元在《羊城燈市》中寫道:「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描寫出月光伴著春色扣門而來,詩人對著一闌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氳的燈火,心境澄澈而平靜,挑燈捧書夜讀。

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驅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隋煬帝在《廣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這樣描繪。

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開春祈求豐年;在正月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表達團圓、平安、和平的意願,詩人們的優美詩句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盼。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新唐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6/156186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