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只聞其「聲」?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作者:

32道滿漢全席。(徐乃義/大紀元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只聽說過,沒見過,更沒有人嘗過。所以,當諸葛先生看到桌面上亮出的牌,畫著一頂清朝官帽套在一個磁帽筒上,磁筒上一行文字:「滿漢全席只是一個傳說」。當下,他傻眼了。

所謂的滿漢全席,其實是老北京的相聲演員編的一段「貫口」(注)詞,羅列了大量的菜名,名字就叫「報菜名」。其實,大清朝的宮廷筵席儘管登峰造極,但卻壓根兒沒有什麼「滿漢全席」。

根據肅慎先生的說法,這個「報菜名」是上世紀二○年代北京的著名相聲演員萬人迷所創,這套「貫口」流傳下來,傳來傳去竟被訛傳為「滿漢全席」了,也就是大家聽相聲演員口若懸河地報菜名,過會兒耳癮,在想像中搓一頓根本就不存在的盛大飯局。

其實,清人入關之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入關後,開始講究皇家氣派,於是參照古制專設光祿寺卿,負責國宴事宜。而根據《大清會典》的記載,光祿寺排的筵席分滿席和漢席,唯獨沒有滿漢全席。滿席分六等,最高等級是每桌價銀八兩;漢席分五類,價銀略低於滿席。

這兩種宴席都是分開的,就好比中菜和西菜不混合一樣。康熙在位期間,舉辦過三次邀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進京參加的「千叟宴」,也都是分開進行,你選擇滿席就去滿席上吃,喜歡吃漢菜就上漢席。至於滿席和漢席都上哪些菜,這裡也不能一一羅列,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末代皇帝溥儀寫的書《我的前半生》,裡面有詳盡記載。

相聲演員口裡的「滿漢全席」,其實也就是借了滿席和漢席這兩個名字,說的並不是宮廷菜,而是揚州鹽商的大廚房筵席。

揚州這個城市在今天已經算不上一線城市了,但從隋唐以降的整個封建時代,它可真是個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尤其是揚州鹽商,個個富可敵國,生活上也是窮奢極欲。揚州鹽商的「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所辦,也就是官商勾結的產物。為了拉攏官員,鹽商們把滿席、漢席上的珍品集於一席,後來就成為大型豪華宴席的總稱。

乾隆南巡以後,這類所謂的「滿漢全席」就由揚州發韌,並開始在各地流行,當然了,各地的菜單也不盡相同,但諸如清燉一品燕菜、南腿燉熊掌、紅扒大裙翅、干燒大網鮑魚、燴蝴蝶海參、炒梅花鹿絲、烤乳豬等等,卻都是必備的,反正一句話:什麼貴就上什麼。

而且,因為菜餚繁多,一頓不能竟餐,往往需分早、中、晚全日進行,甚至要分兩天吃完,多者可延長至三日才終席,就這麼活生生把一個大清朝給吃沒落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老夫子也不反對,吃貨們就要在吃中吃出精緻、吃出文化來,但像這樣淪為饕餮之徒,諸葛先生也暗自搖頭。

還是讓滿漢全席永遠成為一種過去的傳說吧。

註:對口相聲的一種形式,要一口氣說出一連串名詞,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摘自:《吃貨簡史》,商周出版提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7/156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