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王陽明,安靜是一種魅力,人只有安靜,才能夠洞察事物

王陽明,靜坐鍛鍊心智,嘈雜紛亂生活中感悟寧靜。

王陽明,靜坐能夠使人心境平和、靜心冥想,體悟茅塞頓開。

王陽明,靜坐,用意念來克服內心的私心雜念。常在靜坐處,誰能差遣我。

王陽明在內心冥想的時候,常常習慣於靜坐。他在貴州龍場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這種方式,多年來他一直認為靜坐能夠使人心境平和、靜心冥想,而且還經常會在靜坐中,體悟茅塞頓開之感、在學識上有所收穫。

他教學生們學習靜坐,用意念來克服內心的私心雜念。常在靜坐處,誰能差遣我。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王陽明:「當極靜時,覺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所止極。

王陽明想告訴我們,當人達到極靜的寂然無我的狀態時,萬事萬物自然也會呈現在心中。就像如果我們全神貫注的靜觀空中宇宙的寂然無我,沉思過去數千年或者未來數千年的無限連綿。

如果夜晚的天空有無數的星辰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在感到宇宙的無邊無際時,作為個體的自我也會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樣,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

「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武侯如是說。靜時什麼?是泰山崩於前面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之甜愉,非煙非茗自清芬。

人只有不急功近利,才能享受魚躍鳶飛的灑脫。

緊張和焦灼的生活,很難讓人品味到靜的清芬與甜愉,甚至會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

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襟,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

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會過度追求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別人豪宅。

所有的過度追求、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關。

王陽明的良知的哲學思想中包含這樣一層含義,即良知是生命本源的一種知覺。寧靜作為一種功夫的意義就在此,他能夠減去壓在良知表面上的重物。

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生活真的不需要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志閒。把心常放在靜處,榮辱得失,哪一樣能夠左右我?

如何鍛鍊自己的心智,才能不被外物所擾呢?

王陽明:「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

王陽明建議學習靜坐,紛亂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感到不安。如若能閉上眼睛去養神,養著養著,外在的喧囂和熱鬧都消失了,隨即便發現了心靈內在更為美好的境界。

《小窗幽記》給人們闡述的一個幽靜、美妙的意境: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淨,氣息柔和而穩定。

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靜坐,可以使心靜下來,只有心靜下來才能關照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好像波浪迭起的時候,我們無法看到水底的情況。只有當水平波靜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

靜坐,是人們放下心外一切的有效方法。靜坐修身的功夫,要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靜坐,是指放鬆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一切的一切主要是為了讓一個人變得安靜,變得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然後一直到忘我之境。

靜坐,可以讓一個人的身體保持內外的平衡。也利於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一個人若能在嘈雜中感悟寧靜,也就達到了人生快樂的極高境界。

要達到心靈的寧靜實屬不易,如果還要在寧靜的境界裡感悟人生的奔騰則是難上加難。

因為外物的嘈雜難敵內心的安寧,但是環境的安寧卻不容易讓人興奮當人們被靜謐所吞沒的時候,是興奮不起來的,因此在寧靜中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活力四射就顯得更難得。

心如止水,但是止水並不是死水,所謂靜止只是相對的狀態,人生往往是寧靜里波濤洶湧,那些最平淡的事情裡面往往醞釀著最為激烈的革命。

一個人如能做到在寧靜中感悟奔騰,就證明已到達了心靈的至高境界。

靜慮息欲致良知,這個辦法是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時提出的辦法,當人們萬分疲憊的時候,只需要靜坐下來,閉上眼睛,打開心眼去看你內心存在的哪個世界,疲勞也就漸漸消退,祥和空靈的境界隨之而來。

身處喧囂塵世,我們也要學會獨自靜處,清淨無為,擺脫了塵世的喧擾,焚燒上一柱好香,烹煮上一壺清茶,慢慢地品味著妙道的清香。靜坐閉目,心自澄明,煩惱自消。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笨蛋文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3/156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