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即咸豐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二十歲登基,在位十一年,三十一歲病死。
其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即位,年號「同治」。
同治皇帝於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母親為孝欽顯皇后葉赫納拉氏,即著名的慈禧太后。
同治雖然命短,可在位的時間可不短,居然有十三年(1861-1874年)。但他死時僅十九歲,就是說,他在六歲就當了統治全中國的皇帝。
同治死後廟號穆宗,其弟早夭,因其無後,其母慈禧太后即挑出咸豐之弟奕????之子載湉,入嗣大宗為帝。載湉,就是那個命苦的光緒皇帝。
六歲孩童當皇帝,這不是玩笑嗎?
但這不是玩笑,歷史就是這樣。
六歲的小孩,連生活也不能自理。再聰明的六歲孩子,基本上也是學齡前幼兒園嬌寶寶的水平,怎麼能執掌國柄?
咸豐是在彌留之際,立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太子的,並任命肅順等八人,稱顧命八大臣,贊襄政務。這個安排,顯然用心良苦,是顧忌後黨染指朝政。
但顧命大臣鬥不過後黨,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打倒了八大臣。慈禧太后如願以償,進行垂簾聽政。
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根本就沒把這個兒皇帝放在眼裡,所謂「聽政」,實際上是她自己執政。
很多專制政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未必能當家。幕後的太上皇一不高興,隨便用什麼理由都可以將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罷黜,故老話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說。這種鬧劇,從古至今不斷地翻新著在中華政壇上重演。
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曾定載淳年號為「祺祥」,後來改為「同治」,是西太后的意思。同治,貌似以志「同歸於治」,「君臣同治」。但說白了,就是將宮廷政變合法化,以求名正言順。
同治六歲即位,這位孩童皇帝主要的治國功能就是讀書、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一直在母親慈禧太后的控制下生活學習。好不容易盼到十八歲親政,不料次年即病死。
不幸中大幸的是同治在位期間,鴉片戰爭的羞辱,火燒圓明園的慘痛,太平天國的戰火,都已經煙消雲散。斯時列強未有入侵,清室在滿漢中興大臣們的共同努力下,開始興辦洋務,沒落的帝國在痛定思痛後,頗有發憤圖強之心,被史家稱為「同治中興」。
但是,這只是三百年清專制的帝制在政治上的迴光返照。三十多年後,清政權被辛亥革命一舉推翻。
同治皇帝婚後對孝哲後甚愛,苦於慈禧作梗,處處對其刁難,二人不能盡情款洽。為削弱同治皇帝對孝哲皇后的專寵,慈禧又強令同治皇帝與其不愛之人婚配為妃。
同治為此甚為痛苦,鬱鬱寡歡,常年獨宿乾清宮,以示不滿。
由是,在內監和寵臣載澂引導下,同治皇帝常常微服私行出宮。
不要以為皇帝私行都是去了解民情。
這位爺私行出宮是到酒肆、戲館、花巷等地尋花問柳去了。
野史記載:同治對「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期間,又有人向同治推薦一些黃色小說,「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年僅十九的青年皇帝就病死了。
清室記載,同治死於天花;民間傳說,同治是死於梅毒。也許,同時死於二者的可能兼有。
根據《翁同龢日記》,同治帝確實是得了天花,導致毒熱內陷,最終「走馬牙疳」而死。但翁同龢清室重臣,他不會揭朝廷醜聞。
《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指將軍鳳秀之女),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而「太醫知為淫毒,不敢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
一九二三年蕭一山的《清代通史》,再三強調了同治是死於梅毒。台灣作家高陽長篇《慈禧全傳》中,也認定是死於梅毒。
清室御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和李志綏,曾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是死於梅毒。
慈禧聽到御醫李德立的診斷結果後,強迫他宣布是天花。
李鎮說「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1989年第6期載李鎮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
筆者認為,同治死於梅毒的可能性更大。
在同治遍嘗的山花野草中,這些女性性工作者的先驅們,其中有一兩個有性病,再傳染給他,再正常不過。
同治喜歡微服悄悄出行,作為一個飽嘗深宮寂寞的青年,外面新奇的世界太吸引人。
湖南舉人某,客居京城,欲考進士,住在同鄉曾國藩官邸客房處。一日,他獨自吃飯,見一少年旁若無人入室而來,大咧咧就案坐下,翻視其文稿,且以筆信手在文稿上塗抹殆遍,然後大搖大擺而去。
這位舉人怪而詢問諸仆,此何人?我雖客居,住的也是曾大人的客房,他怎能在曾大人家如此倨傲?
仆曰,此曾大人之貴客也,曾大人出外未回,故信步至老爺處玩耍耳。
待曾國藩歸,舉人向其訴說其狀。曾國藩大驚曰:此人乃當今皇上也。
舉人聞之駭甚,竟不敢入春闈科考,即日束裝歸去。
同治有次到琉璃廠購玉版宣紙,以宮中專用瓜子金抵其值。掌柜見非通用物,辭不敢受。同治皇帝便囑咐店裡的夥計帶上宣紙,隨往取銀。至午門近皇宮,店伙不敢入,棄紙倉皇而去。翌日,同治遣小內監如數償之,店家使知是皇上駕臨。
同治還有次出遊避雨僧舍,遇一人窮愁潦倒。問其來歷,乃某家傭人,無辜為主人逐,故來廟宇尋找些許祭品積食,以圖果腹。同治陡生惻隱,問:你以為你在何處效力最有出息?窮漢死馬當作活馬醫,認真答曰:以粵海關衙門效力最好。同治即隨借僧舍紙筆作一函,囑交步軍統領衙門,代為安排位置。步軍統領衙門親貴得函,一見是皇帝諭旨,哪敢怠慢?即贈窮漢金錢盛裝,發文赴粵海關承役,窮漢遂以發家。
清制,內宮官員級別不得過四品,頂戴為藍色。某太監級別最高,已達四品。但其人貪心不足,猶想乞恩晉級。同治對其曰:「汝嫌藍色頂不佳,當為汝晉一級。」這位太監大喜。同治則命人找出最好的綠翡翠,命工匠制一頂戴賜之。喻為綠帽子也,眾大笑。其人窘急求免,同治則並同其原有的四品頂戴一起罷免。
此行雖近於遊戲,但也是制裁那些貪心內監的妙法。
同治在少年時便對大太監安得海十分厭惡,嘗以小刀斷泥人首,曰殺小安子。
同治八年,安德海偽稱奉旨差遣織辦龍衣,過德州,知州曉得歷來有太監不得出京城的規矩,便稟報魯撫丁寶楨。丁寶楨急忙密奏於同治皇帝。同治聞知,立令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全不顧安德海是慈禧身邊寵幸。行事果斷,膽識過人。
同治八年,即六歲當皇帝的同治再加八歲,是年僅十四歲的同治皇帝之壯舉也。
可見,少年同治也是性情中人,無奈生在帝王之家,出身不由己,道路無選擇。
話又說回來,即使同治資質可嘉,縱然他沒有得花柳病,他也扶不住大清這即將要傾倒的大廈。
體制一旦得病,指望出個什麼明主來挽救根治敗局,是不管用的。
幾千年朝代更換,那個皇帝不想振興江山社稷?
問題是,你把屬於全民的國家,視為私有的家業,早就犯下大忌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