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以來中國政府收緊學生簽證,許多外籍留學生被迫待在母國,以網課方式繼續學習,甚至有醫學院學生必須看網課學縫合手術,他們的職業生涯受到極大影響。
研究中國問題四年的義大利籍學生潘喬安,在去年終於申請上支持國際學生赴華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在2020年夏天中國疫情趨緩之際,她期待能一圓四年的中國夢,親自踏入浙江大學的校門,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她的研究結合。
研究中國四年,但不得踏上中國土地
但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對潘喬安來說,她缺乏的東風即是中國政府尚未開放的學生簽證。自中共病毒疫情爆發後中國全面實施邊境管制,儘管3月15日開放簡化已接種中國疫苗人員的簽證申請,但中國邊境仍只對商務往來、外籍配偶子女以及因為人道目的赴華的人員開放,並僅開放對韓國學生簽證。像潘喬安這樣的外籍學生,仍然只能待在自己國家,無法入境中國繼續學習。
「我念中國研究卻沒有去過中國,感覺很奇怪,甚至有點諷刺。」潘喬安告訴記者,「對我來說中國就像一個夢,但現在我感到絕望,因為我累了,有時我只想放棄,但我確實為此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我不想放棄這個獎學金機會。」
她並不是唯一一個受到影響的學生。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的數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9學年有近50萬名留學生前往中國留學,是當年度僅次於美國、英國的第三大目的地,但這些國際學生都因為新冠疫情,在中國的學習面臨嚴重挑戰,只能在自己國家參與線上授課,包括時差、實作課程和研究都是問題。
缺乏臨床經驗的醫學院學生
「我們得到的只是關於外科手術流程的教學視頻,你了解嗎?學習醫學但看關於縫合的教學視頻?沒有大體解剖、沒有醫生指導。」一位來自印度的吉林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學生如此說道,因為擔心學校審查,他不願意透露姓名。
這位學生告訴本台,要成為一名醫生,實際經驗比理論知識更為重要。但是他們已經離開實驗室超過一年,這意味著這些醫學院學生在兩個學期中,雖完成了大約十門醫學科目,卻沒有任何實際操作或臨床經驗,他擔心因為臨床經驗缺乏,自己的醫學學位將不被印度承認。
他告訴記者,這兩天學校剛開始手術線上課程,並展示了教學視頻截圖,畫面旁有著對話彈窗跳出學生的反應:「老師,我們看不到視頻,也聽不到您說話。」
因為醫學院的線上課程學習品質不佳,另一位不願透露學校的四年級醫學生王美娜直接告訴記者,她的手術線上課程在第一堂的兩小時後,因視訊、聲音品質不佳而結束,而學校更是在今日(16日)通知這學期課程將直接取消,目前她只剩下漢語課。
王美娜向本台展示學校通知,裡面如此寫道:「因臨床醫學課程需要到附屬醫院上課和見習,網課不具備臨床醫學課程授課條件,決定取消本學期2017級全部醫學專業課程,待大家返校後再開課。」
學習研究受限生涯規劃、心理健康受影響
目前北京當局緊鑼密鼓籌備2022年北京冬奧,同時野心勃勃向世界銷售中國生產疫苗,但遲遲不願開放學生簽證,引發外籍學生不滿,許多被拒進入中國而滯留海外的國際學生,紛紛湧入社交平台表達對中共當局的焦慮和沮喪,在推特上出現許多「帶我們回中國」、「帶我們回學校」的主題標籤(#TakeUsBackToChina和#TakeUsBackToSchool),其中一個名為「中國留學生」(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的推特帳號發表中共外交部一封公開信及呼籲視頻,要求提供最新的回國日期。
除此之外,這些推文也包含了國際學生面臨的財務挑戰、課程延宕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在太原理工大學就讀的巴基斯坦籍學生大明告訴本台,他的地理專業需要人在特定地理位置。透過無人機拍攝並研究該地區的3D影像,但因為無法實際到場,他的碩士研究甚至職業生涯規劃被迫延宕。
「我可以接種中國疫苗,也願意遵守所有防疫政策,而且我也願意承擔所有檢疫費用。但是目前沒有(新的)國際學生政策。」他沮喪地說,「我覺得很絕望,對未來感到盲目,我也不能申請進一步的學習,也不能申請工作。」
具華裔背景的前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大使柯帝斯·欽(Curtis S. Chin,又名陳天宗)曾投書《南華早報》替這些學生發聲。他表示,許多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的質量和相對較低的成本,是吸引外籍學生的主因,作為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獎學金和其他支持也吸引到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學生。
他告訴本台:「在大流行期間,中國對國際高等教育學生的待遇代表了「軟實力的失敗。」
他指出,國際學生應得到更多的同情心、溝通和平等的待遇,中國的官僚主義和缺乏透明度,已經嚴重打擊來自亞洲和非洲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學生。這些學生在受訪時都對記者強調自己不願透露全部資料,即便心中對北京政策感到不滿,但他們仍擔心自己未來在中國的求學之路因此受限。
「畢竟我們要回去的是中國。」上述只願意匿名的醫學生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