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那場戰爭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1979年2月17日,中國軍隊攻入越南,與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兵戎相見,漫長的印度支那戰爭進入最後一章。雖然解放軍在一個月後就撤回國內,但中越邊境衝突隨後持續十年之久。加拿大華裔學者賴小剛認為,這場戰爭影響深遠。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掃清了道路,而越南今天的蓬勃發展亦源自對它的反省。遺憾的是,它的真正起因和對中國的經驗教訓至今在大陸學術界仍然屬于禁忌話題。

賴小剛說,印度支那戰爭的特點一是漫長,二是敵友關係的轉換。這是整個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它開始於1940年9月日本軍隊進入越南北部,結束於1991年10月中越關係正常化,戰火綿延超過五十年。戰場廝殺雙方的背後還有不同的大國暗中角力。一開始是越南和法國打(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國加入進來支持越南;接下來越南在中蘇的支持下和美國打(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最後中國和越南從盟友變成敵人。中國先是在越柬衝突中支持柬埔寨,然後直接與越南交戰,而美國和蘇聯也在中越戰爭中各有角色。最後這個階段,中國國內也在發生劇烈變化。

一場背離馬克思主義原則的戰爭

賴小剛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私有制的產物,甚至民族也是源於私有制的一個特點。按照這個原則,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的中越之間是不應該有地緣利益衝突,不應該有戰爭的。但是中越之間卻確實存在地緣利益衝突。

加拿大華裔學者賴小剛

在意識形態及自己的權力這一方與中國的地緣利益即民族利益之間,毛澤東不斷權衡,最終選擇的是前者。周恩來很早就意識到二者相悖。他的做法是在口頭上講意識形態,在處理印度支那問題時卻從中國的實際利益和戰略需要考慮。他在五十年代就開始和柬埔寨發展關係,目的就是制約越南。但是他的現實主義外交在無視地緣利益的馬列原則面前始終缺乏合法性,因此一旦遇到阻礙,就被毛澤東抓了小辮子。

1973年4月23日,周恩來在北京歡迎來訪的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夫婦。賴小剛說,在柬埔寨問題上的外交挫折使周恩來在生命的最後時光承受了巨大的壓力。(AFP via Getty Images)

鄧小平上台後繼承了周恩來的做法。他沒有周的顧忌,也沒有人掣肘,並不在乎和越南大打出手。他借著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機會對越開戰,通過這場戰爭來解決國內政治問題並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

對越戰爭是「投名狀」

賴小剛說,對越開戰如同一紙投名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和蘇聯、越南在意識形態上是一致的。鄧小平通過這場戰爭宣布和蘇越一刀兩斷,加入西方,從而獲得資金和市場等好處,把改革的外部環境這步棋走活了。根據前美國總統卡特回憶錄中記載,鄧小平在1979年初訪美時,當面告知卡特進攻越南的計劃,實際上得到了美國的默許。

在國內,鄧小平清除了凡是派。當時軍隊裡有些年齡很大的高級將領,例如許世友,位高權重,平時不便撤換。但是解放軍在越南打得不好,鄧小平藉此機會讓他們退休。另一方面,他強力打壓體制外的民主派,重判魏京生,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劃出了一條界限,戴上了緊箍咒。這樣做的收益是維持了政局的穩定,有了後來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的幾十年。但是也使中國錯過了政治改革的機會。

參加1979年中越戰爭的廣西民兵。

賴小剛說,通過1979年對越戰爭,鄧小平完成了從毛澤東的獨裁統治到他的寡頭統治的轉變。但是中國也因他劃出的界限錯過政治改革,他所建立的寡頭政治在2012年發生薄熙來事件後走到了盡頭。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從寡頭統治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獨裁統治。

越南的印度支那聯邦夢

七十年代末,雄心勃勃的越南共產黨人「搭上了蘇聯的車」。1978年11月,兩國簽訂了《蘇越友好互助條約》,蘇聯承諾向越南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同年12月,越軍對柬埔寨發起全面進攻,兩周後占領首都金邊,推翻了中國支持的紅色高棉。

把柬埔寨和寮國納入一個由越南控制的印度支那聯邦,這是越南自胡志明時代起就有的野心。但是這個野心和中國的地緣利益相衝突,中國不會允許越南吞併柬埔寨。越南希望與蘇聯的盟友關係能夠起到懾止作用,讓北京不要干預印度支那,不要阻止越南進攻柬埔寨。

越軍攻陷金邊是在1979年1月7日。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二萬人攻入越南。

多年後,幾位沒有透露姓名的越共高層向來訪的美國學者坦承,越南1978年與蘇聯結盟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中越戰爭讓越南領導人意識到,他們高估了自己在蘇聯眼裡的戰略價值,低估了中共領導人的決心。沒有一個國家會為了越南向中國開戰,而中國也絕不允許越南主導東南亞。

越南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進行政策調整,到1989年蘇東劇變時徹底改弦更張,並積極尋求與北京重修舊好。越共委託與中共領導人交情深厚的軍隊元老武元甲為緩和雙方關係努力,同時與中國駐越大使館接觸,承認過去交惡錯在己方,並表達時任越共總書記阮文靈想去北京訪問的願望。

阮文靈在1990年9月如願訪華,卻不是去北京,而是在成都與中共領導人舉行會談。賴小剛說,鄧小平不讓他去北京,意思是說:「你就是我的藩屬國,不可能離開我的影響力」。而越南接受了這樣的雙邊關係定位。

2009年2月23日,中越邊界友誼關口岸界碑揭幕,標誌著兩國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的結束。

1991年11月,越共總書記杜梅訪華,兩國領導人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中越關係正常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賴小剛說,現在的越南很像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國,「而中國呢,就是八十年代初的蘇聯。」 不過,他認為越南現在的情況實際上比八十年代初的中國要好很多,因為越南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包袱。「它沒有六四,沒有文革,沒有大躍進。」 雖然有過土改,但其慘烈程度和中國不能相提並論。另外,越南也沒有國家統一問題。南北越戰爭讓越共手上沾了血,但也徹底摧毀了西貢政府,不可能再有一個越南共和國。

除了沒有歷史包袱和現實問題的羈絆以外,越南的人口平均年齡相當年輕,教育水平高,與西方國家聯繫密切。越南人勤勞而好學。五十年代陳賡等人率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就發現越共領導人的教育水平很高,學習能力很強。

賴小剛說,越南目前正在往高速發展的方向走,各方面生機勃勃,前景光明。而中國大陸卻問題纏身,各個方面正在走向衰敗。他預言,再過二十年,越南和中國在東南亞的位置就會顛倒,華南三省(雲南,廣西和廣東)的社會和經濟將會受到越南非常大的影響。

(編者註:本文源自「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那場戰爭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加拿大華裔學者賴小剛談1979年中越戰爭》題目有所改動。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C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3/157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