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找回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機緣,慢慢找回自己的使命。

一、緣起

那個陽光柔媚的午後,我一如既往的在爬上爬下的嬉鬧間隙,溜到大殿裡偷菩薩座下的供點吃,住持大和尚自後殿轉出,叫住了嘴裡已經塞滿、手裡還拿著兩塊、正往殿外趕緊跑的我,雖然知道自己的做法似乎不應該,但也並不怎麼害怕,師父們都慈眉善目、笑意盈盈,頂多是明顯寵溺的假意呵斥,只是覺得被抓個現行有些不好意思。

就在殿前的小院裡,師父眉目清和,瑩瑩一層寶光,說:「從前有位童子,和你差不多8、9歲年紀,發願追求無上智慧,受菩薩點化,採用的辦法很有意思,四處找有智慧的人請教,就像你在各大廟裡遊玩,都有所求,人家是智慧,你是點心」。

「那個童子去請教智慧就可以有點心吃嗎?」

我還念念不忘於手裡拿著的兩塊紅糖餅,師父笑笑回身進了客堂。

即便時隔將近三十年,這一幕依然清晰的印刻在我的腦海里,是我一切因緣的發端。

此後我便更加頻繁的往寺里跑,在點心之外似乎多了些更本源的心靈召喚,就那麼放肆的滿山瘋玩、殿前穿梭,爬欄杆,騎石獅,玩累了就在堂外的大青石板上睡覺。終於,在我十三歲那年,又是一個午後,還是在殿前,師父再次叫住了我,說:「四萬八千法,你只修一品就夠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要多向有智慧的人請教」,那一刻,我聽進去了。

大德只講家常,師父一個淡淡的、淺淺的點化,在萬千智慧寶藏中揀出最適合我的一點靈慧,在一個最和合的契機,種進了我的福田,穿越時光,溫潤著整個人生。

二、世間苦旅

世間有萬法,哪一種才是屬於自己的?

所有人的歸處都一樣,無論在世間身處何等樣的地位,富可敵國,亦或是是一貧如洗,都指向同一個終點,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綻放、以及將靈魂安放於何處。我的機緣從出生在五台山就已開始鋪陳,童子時種下,註定要在求索中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

後來在社會上打拼,現實當然不如殿前的陽光那般和煦,以生存為首務,「向所有人學習」的準則讓我頗為迅速的站穩了腳跟,雖然受過很多打擊、苦楚,但總的來說,吃苦亦有回報,學的是社會的運行法則和諸多機巧,我以為自己理解了師父讓我「向外學習」的意義,因為確實很有效。

國家在草長鶯飛、一片生機勃勃的大發展階段,我沒有按部就班讀書、上大學,過早的接觸社會,反而在穿梭階層、跨越行業中見識了更多的可能,師父仿佛明了我的人生,早已種下的「童子法」讓我永遠謙卑、甘於處下,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以及最重要的向每一行都有的規則學習。

從東到西,走南訪北,孜孜不倦,沒有考學、上學、求職的循規蹈矩,反倒是激發了我上下求索的人生驅動力,哪有什麼應該或者不應該,人生有無數的可能性,最不應該的是只有一種活法。

那時的北京城地鐵還只有一號線和二號線,皇城邊上有我獨自徘徊的身影;隱在光明下的黑暗中,也曾內心糾結、左衝右突;異國他鄉的文明碰撞中,我眼界漸開,思維邏輯有了包容的氣象;世間歷練,回山拾階而上,在自己曾經放肆、最覺放鬆的殿前冥想,漸漸圓融,隱隱覺得師父傳我的「童子法」應該是有比現實更高維度的意義。

三、破而後立

肉身苦難其實算不得什麼,親人好友在半年內接二連三的去世才是難以承受之慟,父母自有哀痛需要時間緩解,我一人躲在異國開始叩問活著的意義,痛不可當之下選擇縱情聲色,一年多點時間身體便在麻木和放縱中崩潰,以為必死的瞬間看到的是父母的痛苦,以及還是童子的我在山門外的石獅上。

不同於市井鄉野和社會底層的那些經歷,也有險象環生,也有重大打擊,這一次是自己作出來的,那一年,我25歲,正是風華。

以生命為代價的體悟總是更加深刻些,童子發願,不僅僅可以參訪善知識,一切苦痛、經歷、磨難、心傷皆是道場,萬物皆備於我。

死過重生,從身體恢復開始一點點復起,用自身的謙卑與勤奮換取一切可能的幫助,世間所行,倒是再次順勢做出了一些成績,只不過內心有些迷茫,缺失有分量的承擔以及方向。

四、傳承

遵循一貫上下求索的人生準則,放棄安逸,選擇回國,雖然競爭激烈,但有無限可能性,在處理國外將近十年經營的同時,迎來了兒子的誕生,孩子對父母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可以為他做的一切。

走過了無數路,見了無數的人,經歷了無數事,在懷抱孩子的那一刻抵達自己的內心,世間一切機巧不足為貴、不足為恃,原來,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在血脈傳承的瞬間回歸原點:如何活的有意義?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他怎麼活?自己最初的夢想是什麼?自己原本可以活成什麼樣子?

原來所謂傳承便是自己的映像,最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便是自己活出來給孩子看。

我可以給他講生存的故事,講突破的契機,講心傷的哀痛,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並不怎麼循規蹈矩的讀書人,一個有著豐富經歷和喜怒哀愁但總在成長的父親,只要活著便在求索,努力把生命演繹的不太一樣。

五、精神回歸

遭遇過無數危機,為什麼一次次總有貴人相助?

在無數的沮喪、彷徨、迷茫中,總是相信前方必有出路,在艱難的人生旅程中總是一往無前,就連瀕死的關頭,看到的也是殿前的陽光,雖然說起來有些神異,但上天就是會特別眷顧勇於承擔、不曾放棄的人。

一生之中,一定至少會有一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與宿命安排的天雷正面相抗,絕無可能憑藉聰明和機巧矇混過去,也不可能逃得掉(日後必然會加倍回來),拿出全部的心力和智慧,咬碎鋼牙、寸熬寸進,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生命的涅槃,由內而外煥發新生。

我們的選擇,旁人會看到,更重要的孩子會看到,正如上天也一直看著。

一念之間,便是兩重天地。

六、瑚璉之器

子貢問孔子曰:「賜何人也?」

子曰:「汝器也」。

「何器也?」

子曰:「瑚璉也。」

精神氣象穿越亘古一脈相承,肯擔當方為君子,有重量才可成器,有使命才是瑚璉。

而我,出走半生,生命的意義強烈而飽滿,卻依然是那個明媚陽光中純粹的童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胡欽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31/157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