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當大宋遇上大遼 哪家更強?

作者:

宋遼有宿怨,有領土紛爭,宋朝要收復五代時被後晉割出去的燕雲故土,遼國則要奪回被後周拿掉的關南之地。因而在1004年「澶淵之盟」訂立之前,宋遼雙方時有戰爭,不是宋朝北伐,就是遼國南侵。

那麼,當宋朝與遼國在戰場上相遇,到底哪一家更強大?

許多人囿於宋朝「積貧積弱」的刻板成見,可能馬上會說,當然是遼國的鐵騎可以將宋朝碾成渣。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宋遼的軍事力量對比,其實可以根據雙方幾場大戰的勝負情況進行評估。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宋師再伐北漢,遼軍又一次馳援,與宋師激戰於白馬嶺,敗北而歸。同年六月,宋太宗乘滅北漢之勢,轉鋒北上,進攻幽州,欲奪回燕雲故土,與遼師大戰於高粱河,宋敗。

九月,遼國耶律休哥率兵南下,進襲鎮州,反擊宋朝,但大敗而回。次年(980),遼軍又進兵雁門關,為宋朝大將楊業所敗。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再次發兵北征,命曹彬、潘美、田重進率三路大軍進攻幽州,均失敗。

同年十二月,遼國蕭太后大舉興兵南下,反攻宋朝,逼進黃河北岸。越二年(988),遼軍擾邊,並攻破涿州、滿城。次年(989)耶律休哥又舉兵南侵,但在徐州為宋軍所敗。至道元年(995),遼軍又先後攻擊宋境之府州、雄州,均失敗而回,自此遼人休兵三年(參見中信出版社出版、台灣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

三年後,即從北宋咸平二年(999)起,遼國又連年興兵南侵。此時宋太宗已去世,繼位的是宋真宗。發生在咸平二年的南侵,遼軍連克數城,後聞宋帝親征,引軍北還;咸平四年(1001),遼兵又大舉而下,在高陽關被宋師挫敗;咸平六年(1003),遼軍在望都大敗宋師,俘虜了宋將王繼忠;景德元年(1004),遼主蕭太后與遼聖宗興兵二十萬,再度大舉南侵,圍攻瀛州,直犯貝魏,逼近澶州,宋朝「中外震駭」。

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御駕親征,澶州士氣大受鼓勵。這個時候,遼國的軍事行動也一再受挫,先是對瀛州城久攻不下,反倒被守城的宋軍以礌石、巨木、弩箭擊斃「三萬人」,「傷者倍之」;隨後遼軍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城外督戰之時,又被宋人用床子弩射殺。蕭太后聞訊,「哭之慟,輟朝五日」,深知戰局再拖下去,遼軍也討不到好處,不得不向宋方提出議和,《遼史》說:「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宋真宗無疑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並不希望戰火一直燒下去,也有意於議和。雙方遂舉行停火談判,最終達成一項和平協議,這就是「澶淵之盟」。

從宋太宗第一次對遼北伐算起,到澶淵之盟訂立,大約有二十五年的時間,宋遼之間比較大的戰爭少說也發生過十數次,雙方各有勝敗。大體來說,宋朝的北伐固然都無功而返,遼國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

因此,從戰場的勝負來看,宋王朝與遼帝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誰都有機會小勝對方,但誰也無法一舉吞掉對手。宋方想收復燕雲故土,基本上無望;遼方要奪回關南之地,也近乎不切實際。也許遼國騎兵在野戰時的表現更加強悍一些;但宋朝在文化、經濟、科技等綜合國力方面也明顯占有優勢。

因為勢均力敵,才有平等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的簽訂。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09/157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