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斯坦福600萬人數據:45歲就該進行腸鏡檢查,尤其是這5類人

我們都知道肺癌胃癌是很常見的癌症,其實結直腸癌也不例外。

根據《中國結直腸癌腫瘤早診斷策略專家共識》一文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我國新確診結直腸癌病例約43萬例,發病率已經躍居我國惡性腫瘤排行榜第三的位置,且還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

腸鏡是結直腸癌早診的一個重要手段,但《中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在2299例結直腸癌患者中,有85%的人不知道可以早期篩查。有的患者則因為做腸鏡會痛苦,所以不願意做腸鏡檢查。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表示,我國83%的患者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可見腸鏡對於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醫學界普遍建議高危人群從50歲開始接受腸鏡檢查,但隨著50歲以下的患者日益增多,近日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做腸鏡的年齡應該提前。

研究證實:45歲做腸鏡,結直腸癌風險可下降50%

近期,一項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的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最新研究,選取了美國600萬名居民的健康數據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與45-49歲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人相比,在這段時間內接受腸鏡檢查的人群,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相對下降了50%;在50-54歲接受結直腸鏡檢查,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相對下降68%。

雖然50歲後接受腸鏡檢查的發病風險下降幅度更大,但腸癌當然越早發現就越好。因此,該團隊表示,腸鏡檢查的起始時間應該從原定的50歲下調至45歲。

早在2018年,美國癌症學會就已經率先調整指南,建議一般風險的人群也從45歲開始做腸鏡,但其他權威機構並未立刻跟隨。這項新研究的數據給予這項調整又一有力的支持。

腸鏡到底是什麼?

結腸鏡是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可分為傳統腸鏡與超聲內鏡兩種類型。

傳統的腸鏡是利用一支細長的、可彎曲的、末端裝有微型攝影儀的管道,通過患者的肛門進入直腸和大腸,醫生可以直接通過腸鏡觀察患者腸道的情況。

超聲內鏡是將超聲技術與內鏡相結合,在內鏡的探頭末端安裝高頻的超聲探頭,能夠探明不同層次的組織,甚至是鄰近器官存在的病變。

腸鏡其實沒那麼可怕

有調查表明,97%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發病前從未做過腸鏡檢查。

主要是因為腸鏡需要從肛門伸入,而肛門屬於人體的隱私部位,患者往往感到很難為情。而且肛門周邊的神經非常發達,在腸鏡管道進入身體後可能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感,所以很多人都非常抗拒。

事實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戎龍表示,如果醫生技術過關,而且患者能配合醫生動作,並在進鏡時保持結腸短縮,9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感到痛苦。

對於患有大腸息肉的患者而言,做腸鏡是非常必要的。有臨床研究表示,90%左右的結直腸癌都發展自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較高的惡變可能,是一種大腸癌的癌前病變。

從大腸增生到息肉,再發展成惡性腫瘤,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進行腸鏡檢查,早期干預完全可以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另外,早期結直腸癌的預後很好,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成,因此早檢查、早治療對結直腸癌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對於害怕做常規腸鏡的患者而言,無痛腸鏡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無痛腸鏡雖好,但並非人人合適

做腸鏡會讓人覺得非常不適和疼痛,於是「無痛腸鏡」慢慢地流行了起來。

無痛腸鏡就是通過靜脈注射給患者麻藥,患者在沉睡中完成檢查,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感,也更能讓患者接受。

但無痛腸鏡並非只有好處。由於腸鏡檢查並不是患者以一個姿勢一直躺著就行,而是需要與醫生配合,不斷調整體位和呼吸。如果在麻醉的情況下,患者無法配合醫生,就加大了醫生的操作難度,容易出現誤操作。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苗繼延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無痛腸鏡,在檢查之前需要嚴格評估血壓、胸片、心電圖等項目,若一項不合格,也不能進行。

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趙任表示,即使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但是以下5類高危人群也需要按時進行腸鏡檢查。

1.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有腸癌病史。

2.有家族性息肉病史的人群,在直系親屬範圍內有一人或以上的親屬患有直腸息肉。

3.患有大腸癌癌前病變的人群,比如大腸息肉、慢性腸炎等。

4.長期便秘、腹瀉的人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需要引起警惕。

5.有不良習慣的人群,如肥胖、喜歡吃加工食物,有長期抽菸、喝酒習慣的人群。

結直腸癌並不少見,已經成為我國高發癌症的第三位。隨著腸癌發病日益年輕化,45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最好定期做腸鏡檢查。另外,平時的飲食和作息上也要多加注意,防患於未然。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腫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10/157924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