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會賺錢的人,不是一直拼命工作,而是讓自己值錢

01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誰都不會多一秒鐘。

如果你認真觀察,你會發現,有的人一天輕輕鬆鬆賺幾千塊錢,有的人累死累活,才賺幾十塊錢。

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有的努力都有收穫。但是勞動的價值不一樣,同時間的勞動,收穫可以相距甚遠。

比方說,一個開工廠的老闆,所有的員工都為自己創造價值,他的收入肯定比員工更多。員工也分等級,技術工一天的工資比普工更高,並且技術工更受老闆器重。老闆為了留住技術工,每年都給他加工資。普工的待遇,卻很難得到改變,哪怕他離開了工廠,老闆也不會挽留。

真正會賺錢的人,不是一直拼命工作,而是讓自己值錢。一個人有了價值,那麼他能夠賺錢的門路更寬,每天能夠賺到的錢更多。

02

會賺錢的人,一直在努力學習。

前天下午,我的同事老李說:「從這個周末開始,我要去當騎手了。」

老李去年生了二孩,家庭負擔一下子就翻倍了。他的月薪只有三千多,如果不努力賺錢,那麼他可能因此越過越窮。

老李去當騎手,一個周末可以賺三四百,看起來是挺不錯的事情。可是,他能夠堅持多久呢?還有,他是不是能找一門每天都可以做的副業呢?

我建議老李,先學一門技術,然後跳槽去更好的單位,能夠長期拿到高工資,才是上上策。

老李說:「學技術?我都是成年人了,還來得及嗎?」

是啊,很多成年人,認為自己就是做低端工作的材料,沒有機會改變命運了。從跨出校門那一天開始,就停止了學習,拿著原來的文憑,到處找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的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了,他就處處碰壁。

比方說,三十年前的中專生,在當年算是高材生,但是到現在來看,中專文憑,就一點都不值錢了。找工作的時候,拿出中專文憑,別人會認為你是普通的職校生。

聰明的人,在工作之餘,會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但是前提就是「你必須成為金子」。如果你不是金子,還想著要發光,就是異想天開。

一根稻草,放在稻田裡,只能慢慢腐朽,如果用來捆白菜,稻草就賣出了白菜的價格;如果用來捆豬肉,還可以賣出豬肉的價格。

會賺錢的人,本身也是一根稻草,但是他搖身一變,就變成了有價值的稻草,而不是慢慢腐朽的稻草。

想要在社會上混得好,與其盲目開始賺錢,不如先努力讀書,堅持讀書,當自己有了更高層次的工作崗位,或者自己當了老闆,工作會輕鬆很多,賺錢的速度也會快很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賺錢的事,你不要太著急,先讓自己值錢,再說。

03

會賺錢的人,想方設法獲得「睡後收入」。

你有沒有想過,每天工作八小時,卻可以拿到十六小時的工錢?也覺得這是異想天開的事情吧,其實完全有可能實現。

比方說,你在某公司上班,月薪五千,你想辦法在公司入股,那麼你每個月的分紅,也可能有五千。同樣是在公司上班,你通過投資,讓自己的收入翻倍了。

能夠讓「錢生錢」,也是賺錢的方法。

在我的老家有句俗語:「賺錢不要用力,用力不賺錢。」

也就是說,越是喜歡用蠻力的人,越賺不到錢。反而是那些活得輕鬆的人,賺錢更快。蠻幹,就不如巧幹。巧幹,就是用智慧賺錢。

當你有了「睡後收入」,你的價值也會提升。比方說,你在街上買了幾間門面、幾套房子,每個月的租金就能過萬。那麼你在親戚朋友之中,就是很受尊重的人,大家都會仰慕你,兒女也會把你視為「上賓」。

「躺賺」,每個人都想。但是你在「躺賺」之前,必須要經歷一段苦日子,要想辦法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做無本生意起家的人,畢竟是少數。你還要做好長期規劃,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找到能夠「躺賺」的門路。

說白了,「睡後收入」也是一種腦力勞動,靠智慧賺錢。如果你只懂得拼命工作,靠加班多拿一點點錢,那麼你就是累到趴下,也很難發大財。

04

會賺錢的人,善於「用人」。

真正會賺錢的人,往往是某個行業的領頭人,或者是某一群人的領頭人。當你在大家眼裡,變成了一個「有價值的人」,那麼你就可以利用團隊的力量,賺更多的錢。

人與人交往的本質,就是互相利用。如果你堅持單打獨鬥,你是不會值錢的。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你不去找一個合適崗位展示自己,你也會變成遊手好閒的廢才。

善於利用別人,也是一個斗智鬥勇的過程。你的智慧超越了別人,你就能夠成為領頭人。做人,既要以德服人,還要以智慧服人。

同樣的一件事,在你的引領下,大家賺到了更多的錢,大家就會服你。與此同時,你也能夠從中獲得更大利益。互相利用,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合作共贏。

在任何一個行業里,誰能夠「快人一步」,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誰能夠占領「高地」,誰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更善於利用別人。

給老闆打工,誰的價值更高,誰的工資更多;自己當老闆,誰更值錢,誰更成功。

當你準備拼命賺錢的時候,你先提升自己的價值,一準沒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9/158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