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世界藥房」印度疫情大爆發 或致德國缺藥

由於給世界各地輸送大量藥材,印度又被稱為「世界藥房」。近一段時間印度疫情突然大爆發,導致「世界藥房」幾近崩潰,歐美等國開始擔心藥品供應是否會短缺。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達了對於藥品供應的擔憂。

印度和中國是國際醫藥市場上的兩個主要生產國,歐盟議會在自己的網站上這樣描述:

•80%的活性藥物成分在中國和印度生產

•在歐洲銷售的成品藥有40%來自中國和印度

•全世界60%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來自中國和印度

•對於青黴素(Penincillin)這一數字高達90%

•對於布洛芬(Ibuprofen)50%

印度在所謂的仿製藥(即專利保護期已過的藥物的複製品)生產中的份額特別大。根據德國仿製藥協會Pro Generika的一項研究,去年在歐洲開出的仿製藥中約有41%來自印度。其生產的大本營是馬拉哈斯特拉(Marahastra)地區,目前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在該地區肆虐得最兇猛。僅在德國,2019年仿製藥就占到了藥品供應總量的78%左右。

顯而易見的是,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工業化國家,發現自己處於藥物的極度依賴狀態。「特別是在基本成分方面,我們的生產基地極度縮小到僅剩少數幾個。」羅蘭貝格諮詢公司的霍賽尼(Morris Hosseini)分析道。

對於國際製藥商來說,這種情況意味著,不同抗生素製劑的基本材料可能根本來自同一個工廠。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藥學教授霍茨格伯(Ulrike Holzgrabe)表示,「集中在一個生產者身上是危險的,我們決不能把這當成是正常情況。」供應鏈將因此變得脆弱,既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也面臨技術故障的風險。

Pro Generika協會主席斯佩特(Wolfgang Späth)也持類似觀點,他在去年10月的一次演講中說,儘管在中共病毒(COVID-19)第一波高峰期,德國沒有出現藥品的供應瓶頸,但我們不能心存僥倖,僅依賴於下次一切順利。

當一切都不順利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國際供應鏈到底有多脆弱?在2016年秋天,中國濟南的一家工廠發生了重大爆炸,由於抗生素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是在那裡生產的,許多國家經歷了幾周甚至幾個月的供應短缺問題。

與其它許多行業一樣,生產外包的主要原因是製藥商之間無情的價格戰。正如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那些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和購買的人具有優勢,例如在印度就是如此。此外,還有一個行業特有的現象,所謂的折扣合同在醫療保險公司和製藥公司之間很常見,這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

這種依賴性突然也在德國政界引起了一陣騷動。之前在口罩問題上,德國已經感受到了被人掐住脖子的感覺。聯邦衛生部長斯潘(Jens Spahn)去年10月說,有必要考慮「我們可以使用哪些辦法再次刺激歐洲藥品的生產和供應」。

藥學教授霍茨格伯認為,快速解決方案是不現實的,各個群體之間的利益差異太大。國家、製藥集團和醫療保險公司必須首先就他們是否要在德國或歐洲生產以及生產哪些藥物達成一致。

「只有達成這樣的基本協議,我們才能向前邁進,並可能通過激勵措施建立起必要的基礎設施。」霍茨格伯說,然而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30/158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