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五代十國到底有多亂,又是怎樣走向滅亡的?

01

晚唐後的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大分裂時代,這一時期由於政局混亂,人物繁多,常常會讓試圖了解它的人望而卻步,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於幫助大家理清這段歷史,揭開五代十國的神秘面紗。

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江河日下,雖然有過短暫的中興,但在藩鎮割據與宦官亂政的影響下,滅亡的大勢已經不可避免。如果把帝國比作一艘在驚濤駭浪中上下飄搖的巨船,那唯一的懸念不過是何時何人來將其掀翻。

於是在某年某月某天,一個屢次應試不中的年輕人決定由他來充當這個毀船人,他的名字叫做黃巢。

隨後的黃巢起義席捲了半個大唐,聲勢浩蕩,雖然最後的結局還是兵敗身死,但是這場起義全方位地打擊了帝國巨船,巨船的船長漸漸喪失了對局面的掌控。

公元888年,唐昭宗李曄成為了巨船的新主人,年輕的他自然不會願意讓帝國在自己手中終結,於是他決定對帝國的頑疾藩鎮問題下手。

晚唐時期,藩鎮各自擁兵稱霸一方。而帝國的中樞卻沒有足以威懾全國的武裝力量。所以挽救帝國的當務之急便是要增強中央的實力,唐昭宗開始招兵買馬,最後得十萬之眾。

有了軍隊就有了底氣,昭宗準備調動自己的中央軍去討伐那些無法無天的藩鎮。在即位這一年的十二月,他以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聯合楊守亮、顧彥朗以及王建,共同討伐割據西川的陳敬瑄。與此同時,朱溫、李匡威、赫連鐸的聯合軍隊討伐河東李克用的戰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

02

沉浸在激動情緒中的昭宗可能沒有意識到,他關於西川戰役的部署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領兵的韋昭度只是一個文人,不通兵法,而楊顧二人則各有領地,分身乏術,那麼王建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征西的主力軍。很顯然,昭宗沒辦法保證大權獨攬的王建的忠誠度,而王建本人也似乎有意成為第二個陳敬瑄。

西征進行的很順利,王建東征西討,整個西川已經基本盡在掌握,但同時進行的討伐李克用的戰事卻開始吃緊,為了保證戰事的順利進行,昭宗決定抽調西川的軍隊,可是苦心經營的王建豈會離開自己打下的江山?因此,最後回到長安的只有韋昭度一人,王建則盤踞西川,拒絕服從中央的號令。

大失所望的昭宗只能把剩餘的熱情傾注在討伐李克用的戰爭中。李克用驍勇善戰,他一眼就看出昭宗組建的中央軍不過是群烏合之眾,而朱溫聯軍才是自己真正的大敵。但是朱溫與前文所述的楊顧二人類似,不會出全力進攻,所以打敗李匡威和赫連鐸的軍隊才是重中之重。清晰的頭腦讓李克用在戰爭中如魚得水,很快,被昭宗寄予厚望的河東討伐戰也宣告失敗。

伴隨著戰爭失利而來的是昭宗威嚴的喪失,他即位以來關於藩鎮的種種舉措都以失敗告終,天下大亂的局面再也難以阻止了。

在此時,北方的土地主要被四個人所瓜分,他們分別是梁王朱溫、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以及燕王劉仁恭。

而南方的情況要更複雜,除了在西川盤踞的王建,還有占據淮南的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割據福建的福建觀察使王潮,統治浙西的鎮海軍節度使錢鏐,獨霸湖南的潭州刺史馬殷以及在嶺南唯我獨尊的清海節度使劉隱,這些號令一方的軍閥就是日後十國的奠基人。

03

在北方的角鬥場中,雖然出場選手有四名,但真正的主角還是李克用與朱溫。在一系列的較量中,朱溫逐漸占據了上風。

公元904年,朱溫將昭宗殺死,三年後,朱溫通過禪讓的方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梁,定都開封,史稱後梁,五代十國的大戲正式上演。

稱帝同年的次月,朱溫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這個荊南就是十國中最小的國家南平的前身。此外,對那些不受自己管轄的藩鎮勢力,朱溫的辦法是冊封,願意接受封號的,意味著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而剩下的便是大梁的仇敵。

朱溫稱帝的同年,占據浙西的錢鏐接受了後梁的冊封,稱吳越王,這就是十國中的吳越。統治湖南的馬殷也接受了後梁的冊封,稱楚王,這便是十國之一的楚國。

還是在這一年,後梁任命劉隱為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公元917年,劉隱的弟弟加冕稱帝,次年改國號為漢,這便是十國中的南漢。而割據四川地區的王建,並不願意接受後梁的領導,在朱溫滅唐這一年的九月,他自立為帝,改國號為蜀,這便是十國中的前蜀。

公元908年,楊行密次子楊隆演成為淮南節度使,這一地區的割據勢力同樣不承認後梁政權的合法性,依然使用唐朝的年號。到了919年,楊隆演稱吳國王,改元武義,這就是十國中的吳國。次年,福建觀察使王潮的弟弟,實際控制福建的王審知接受了後梁的冊封,稱閩王,這便是十國中閩國的由來。

04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這朱溫為何要冊封那些藩鎮,直接調兵南下,統一全國不好嗎?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朱溫即位後環視四周,發現臥榻之側,儘是仇敵,尤其是河東李克用,已經成了他的心腹大患。李克用存在一日,大梁便一日不得安穩,根基尚且不穩,南下只能是空談。

公元908年,李克用染病去世,其子李存勖繼立。李存勖雖然年輕,卻驍勇善戰,足智多謀,且壯志滿懷,一心想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消滅後梁。朱溫屢次與其交戰,都是大敗而歸。

為了全力對付後梁,李存勖決定先去攻打劉仁恭之子劉守光控制的河北地區。913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在此後與後梁的戰爭中,李存勖節節勝利,形勢一片大好。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這就是五代的第二代。同一年,後梁在唐軍的攻擊下正式滅亡。

唐滅梁後,岐王李茂貞內心惶恐,選擇上表稱臣,至此,北方各地區已經基本上落入了李存勖的口袋。而混亂的南方,伴隨著李存勖滅梁的餘威傳來,不少政權都選擇了臣服。朱溫的前部下,荊南節度使高季興見後唐強大,親自去洛陽朝見李存勖,最後被封為南平王,荊南就這樣變成了南平。

與南平不同,前蜀是塊硬骨頭,拒絕向後唐臣服。925年,李存勖派大軍征討前蜀。同年十一月,前蜀滅亡,李存勖命孟知祥鎮守前蜀故地。照這樣看來,也許後唐平定天下只是時間的問題,可惜李存勖登基後,志得意滿,貪圖享樂,重用宦官伶人,政局逐漸混亂起來。

926年,後唐發生兵變,李存勖命令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出兵平叛。結果李嗣源的親兵也發生譁變,反而劫持了他,逼他造反。李存勖只好親自率兵討伐,結果部下又發生叛亂,最後李存勖被流矢射中,死在戰火之中。李存勖死後,李嗣源進入洛陽,登基稱帝,史稱後唐明宗。

而奉李存勖之命鎮守西川的孟知祥,眼見中央局面混亂不堪,打起了小算盤,偷偷擴充自己的力量。明宗在位時,他吞併東川,殺死了節度使董璋。明宗駕崩後,孟知祥於934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這就是十國中的後蜀。

05

李嗣源死後,執掌後唐的先是李從厚,後是李從珂。當時的河東節度使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李從珂對此人一直不放心,時刻準備削弱他的勢力。石敬瑭知道皇帝早晚要對自己動手,乾脆造反,但又畏懼朝廷兵強馬壯,自己難以抵擋,於是跑到契丹去搬救兵,並許契丹人以幽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拜契丹皇帝為父。

認賊作父帶來了皇位,936年,後唐在契丹人與石敬瑭的聯合攻擊下滅亡。同年十一月,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次年,南方的政局也發生了變化,吳國的皇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權臣徐知誥,徐知誥先改國號為齊,第二年又自詡為李唐後人,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這便是十國中的南唐。李昪死後,李璟繼位,滅掉了楚國和閩國,南唐成為十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在北方,後晉的開創者石敬瑭死後,繼任者石重貴受大臣鼓動,不願意再對契丹稱臣,這下惹怒了遼太宗,於是契丹兵馬長驅直入,俘虜了石重貴,滅了後晉。契丹人進入中原後,到處搶掠,激起民憤,搞得遍地都是起義的烽煙。遼太宗見中原非久留之地,只好北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見此情景,深知機不可失,於是在太原稱帝,率兵進入開封。他改國號為漢,這便是五代中的後漢。

劉知遠在位一年就死了,其子劉承祐繼位。劉承佑疑心頗重,對一些開國功臣放心不下,郭威就是其中之一。950年,劉承祐密謀意圖誅殺郭威,不料郭威先一步知道消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討伐。次年正月初五,郭威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後漢宣告滅亡。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後,中原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

郭威消滅了後漢,但並沒有清除掉後漢的全部勢力。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也選擇稱帝,都城在太原,依然沿用後漢的年號,這便是十國中的北漢。

郭威在位三年死,養子柴榮繼位。柴榮可稱為五代第一帝,他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統兵有方。在位期間,曾大敗北漢軍,出兵後蜀,攻下三州。討伐南唐,奪取江北之地,迫使南唐稱臣。959年,柴榮領兵伐遼,意欲收復幽雲十六州,大軍連連得勝,攻下三州,只可惜柴榮忽然患病,只好班師,不久就去世了。

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建立,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後周的歷史到此終結,而趙匡胤則在柴榮的基礎上,開啟了一統天下的霸業。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十國中的最後一國北漢滅亡,至此五代十國的大戲宣告落幕。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魚羊史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07/160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