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差別對待,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讓愛根植於孩子心中,讓孩子時刻都有力量去做自己。

這兩天刷到一個男孩「埋怨」父母暑假報班太多的視頻。

男孩吐槽說:「我成績好就講我是世界最棒,我成績不好就講我是邋遢東西,生我有什麼用。」

雖短短一句話,確是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而從這話里,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影子。

孩子做得好我們就捧在手心疼愛,而當他們做得不對時,就化身包公鐵面無私批評教育。

其實這樣好壞分明的教育方式,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影響。

我們不是說孩子做錯事父母就不去教育,而是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父母的這種差別對待反而給孩子們帶來了傷害。

父母差別對待,

是告訴孩子愛是有條件的

前兩天,閨蜜高興的來向我分享了她終於找到「治」孩子的方法了。

閨蜜的兒子4歲多,活力充沛也調皮搗蛋,為此經常讓父母操心不已。

而如今孩子經過她的教育後,變得「聽話」多了。

兒子躺在地上撒潑大喊鬧脾氣時,她就會立馬說:「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愛你了。」

一聽到這句話時,孩子立馬從地上起來,一邊收起眼淚一邊抱著媽媽的大腿,說自己會聽話。

當孩子想和父母去玩樂時,閨蜜就和兒子談條件,要他聽自己話才一起去,否則下次就不帶他來。

孩子為能和媽媽一起去玩只能答應,到了遊樂場也不敢去玩自己喜歡的,只能選一些被允許玩的遊戲。

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效果立竿見影,閨蜜開心說兒子終於變好了。

聽到她這樣說後,我內心為這個孩子感到傷心,因為父母用愛去傷害了他。

當家長用愛為籌碼去差別對待孩子時,實質上是告訴他們想要獲得愛就要聽我們的去做。

而這會造成孩子內心缺愛、壓抑自我的情況。

這樣威脅式的教育,長期以往會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一種認知:父母並非真的愛我們,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知乎上一網友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她現在是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她能獲得今天這樣精彩的人生,離不開父母給予了她充分的愛。

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父母並沒有去批評她為什麼考得不好,反而帶著她一起去玩,告訴她只要努力盡力就好了。

其他孩子被家長帶去補課的時候,父母帶著她去逛遍山間田野,開心玩樂的同時也開拓了她的認知。

正是父母的這種寓教於樂的愛,讓她度過了一個富足的童年,也成就了如今美好的她。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理想的父母都有一個特點,能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知道父母付出的愛並不需要自己用條件交換獲得時,他們內心才會感受到父母是真正愛自己的。

父母無條件的愛不是一種不講原則的溺愛,而是讓孩子知道我愛你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這樣一種滿滿的愛,會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底氣去成長,發展出真實的自我。

越被差別對待,

孩子越不自信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講述了她接觸到的一個家長的育兒經歷。

一位媽媽盡心盡責對女兒實行了精心的教育。

為了不像其他家長那樣溺愛縱容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她對孩子有著自己一套方式管教。

孩子剛會說話,她就要求孩子會講禮貌,懂得在接受他人幫助時要說「謝謝」,即使是媽媽幫忙也要這樣做。

若孩子有忘記的時候,她就會批評孩子不懂禮貌。

媽媽經常告訴孩子有錯誤就要立馬改正,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造成了孩子變得「每做一件事都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才會心安」的情況。

這位媽媽說自己也會在孩子表現好的地方進行誇獎,但如今5歲的孩子卻越發不自信。

其實家長這種獎懲分明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讓孩子去討好父母,要求他們做一個理想中的孩子。

無疑這樣的方式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他們害怕一旦做錯事,就會被全盤否定。

而這樣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容易讓孩子陷入自卑的心理,無法從內心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就如《小捨得》裡,田雨嵐對兒子子悠的教育,成績考得好就笑臉相迎掏心掏肺對待,考得不好則厲聲質問不停補課。

這樣的「雙標」差別對待下,子悠變得看父母臉色行事,沒有自我做決定的權利,也沒有了對自我的自信心。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過:「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的問題。

家長區別的對待方式,讓孩子不斷去揣摩他們的心理,成為他們想要的模樣。

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只能選擇成為乖巧的孩子來迎合這種需求。

而這樣得來的認可,並不能從根源上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因為他們內心裡沒有自我肯定的價值感。

越被父母差別對待的孩子,越沒有自我認同感,也很難構築相信自己的自信心。

父母最好的教育,

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為人父母骨子裡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們成為一個理想中優秀的標榜。

但往往這樣的想法在現實中大多事與願違,與其生氣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如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包容孩子真實的樣子。

台灣著名教育家黑幼龍的四個孩子都畢業於名校,簡直就是一個開掛般令眾人羨慕的家庭。

很多人以為孩子肯定從小就品學兼優,但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二兒子黑立國從小起就是一個「問題」少年。

他會拿著鞭炮丟進稻草堆里,只為想知道會出現什麼反應,結果被農夫捉到上門告狀,夫妻兩人為兒子的行為再三道歉。

當孩子知道汽油是驅動汽車的動力時,他想著要把點燃的火柴扔進油缸,只想

看看這樣車子會不會跑得更快,幸好被人發現才沒得逞。

而最嚴重的一次是,因為好奇,他在超市裡偷了一副手套,被超市工作人員當場抓住,父母再三保證簽文件,才沒有被追究行為責任。

面對這樣一個頻頻惹禍的熊孩子,我們會認為這小孩太壞,一定要好好「教育」一番才行。

然而黑幼龍夫妻二人,並沒有暴跳如雷責罵兒子不聽話,也沒有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相反倆人接納了孩子的缺點,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做錯事一定要教育不能縱容,但孩子本質上是一個好孩子。

就這樣他們用愛包容著兒子的「壞」,讓孩子嘗試和發展真正的自我。

而這個不被看好的「壞小孩」最終一路逆襲,30歲的時候,成為了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

黑立國曾說:「每當犯錯時,父母總是清楚地讓我知道,錯的是我的行為,而不是我這個人。父母的耐心和包容,還有從未放棄的態度,讓我也從未放棄過自己。」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欣賞孩子不是只欣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也影響著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的人之前,我們也要成為孩子想要的父母。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父母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接納一個全面的自我,成為要給更好的人。

有人曾說過:「教育是根植於愛的。」

父母培養孩子,從好好愛他開始,孩子的人生不是按照父母安排的道路去走,也不是讓他成為理想中的孩子。

我們所能去做的就是適時引導,教給他們為人處事的底線和準則,而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則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04/162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