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維舟:中共疫苗效力? 放棄幻想 迎新冠疫情第二波

—新冠疫情第二波:放棄幻想

作者:

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檢測出境外輸入的變異新冠病毒,由於初期防控的疏失,7月29日在湖南張家界2000多人聚集的「魅力湘西」晚會上形成二次傳播,截至昨晚19時,在全國已波及17個省份,高風險地區4個,中等風險地區138個。新的一波疫情正式爆發。

不過,在很多人眼裡,這似乎只是「又一波疫情」,除了變異的德爾塔毒株據說更厲害一點,和以往經歷的沒什麼本質區別,連疫情防控的做法也沒兩樣:張家界、揚州等地封城,南京、武漢進入全城核酸檢測。

然而,我們面臨的這第二波恐怕是全新的形勢,也需要不一樣的思維。

此次事件的嚴重性並不只是新「毒王」的毒性更強(其人病毒載量,比感染原始毒株的人高1260倍),又擴散傳播開來了,還在於一個漸漸明朗的事實:祿口機場最初被感染的17人,無一例外都是打過疫苗的(這很可能也是機場領導掉以輕心的原因之一),但現實證明,疫苗抵擋不住變異毒株,這才是對公眾心理更大的衝擊。

就在南京這次疫情前夕,張維為在演講視頻中談到「必須強制打疫苗」時,就有彈幕接口:「不然沒打疫苗的人會傳染給打疫苗的人!」這原本是嘲諷,很多人也因此哈哈大笑,視為段子,覺得打過疫苗的人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再被傳染的了,沒想到現實很快就讓人笑不出來了。

實際上,之前就已有不少實例證明這一點了,如深圳鹽田的、西安取核酸樣本的醫院人員。在推廣疫苗接種時,口徑也不再說「抵擋」,而是「防重症」了,但不論如何,在公眾的普遍認知中,卻仍覺得「打完疫苗就不會有事了」,如果打了疫苗仍難逃感染,那很多人就更不想打了。

7月30日,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感染者是否接種過疫苗」,台上一干領導面面相覷,神情尷尬,也不知他們是沒了解清楚情況,還是不敢說出實情。事實是:當時180例感染者僅1人未接種疫苗且已康復,其餘感染者包括8例重症患者全部接種過疫苗。

昨天,上海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明白證實,這次上海感染的病例也接種過疫苗,「百分百預防感染的疫苗是不存在的」,一定會有接種過疫苗的高危人群被感染。但他同時強調,疫苗接種仍可以有效強化防控,只要確診病例周邊人群都進行了充分而廣泛的接種,「病毒傳播速度會大幅度減緩」——但他沒有說「徹底消滅病毒」。

在南京疫情剛爆發之時,他就公開表示「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高度繃緊的嚴防死守沒有必要,病毒在短期內也無法消除,不如學會「如何與新冠病毒和諧相處」。當然,即便人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會流行,但會降低為一種局部可控的、致死率也大大降低的「普通病毒」。

張文宏強調,百分百預防感染的疫苗是不存在的

他明確指出,疫苗無法做到絕對的安全,暗示國人在應對新冠疫情時,應當調整心理預期:「如果以減緩傳播和降低病死率作為目標,可以承擔一定的保護,但是作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達到的目標。」

考慮到冬奧會為時不遠,中國也不可能一直緊閉國門,他說:「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於對病毒的恐懼。中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在這種情況下,他強調要「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確實,他在去年11月就曾在公開演講中說過,「當人類不能徹底剿滅這個病毒的時候,就得學著如何跟這個病毒一起活下去」。

國外已經證明,即便是最強的mRNA疫苗也無法有效防感染,最終的結果一定是病毒流感化,《紐約客》雜誌日前的一篇深度報導甚至公開呼籲「放棄幻想,學會與新冠共存」,因為新冠疫情不會徹底消失,「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學會與它共存?」

7月19日,在普遍接種疫苗之後,英國已宣布全面解封,取消戴口罩規定,不再限制社交聚集人數;除特定場所,不再要求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所有經營場所恢復營業;不再要求居家辦公。新加坡也開始將新冠視為「地方性流行病」,將不再追查每一個確診病例,而是將醫療資源集中在醫治重症患者上。

這些做法大同小異,都有如下特點:承認新冠病毒無法徹底剿滅;將之看作常規局部病毒;在流感化的過程中,承受隨之而來的新增病例;在未消滅病毒的情況下,恢復生活常態化。

然而,這卻是中國民眾很難接受的,因為這聽起來似乎像是中國人早已鄙棄的「群體免疫」理論,何況國人對這一病毒早已談虎色變,仿佛稍一放鬆,它就能迅速一傳十、十傳百。

明明此前中國已成功實現過境內清零,現在又要「學會與病毒共存」,很多人還轉不過彎來,對他們來說,承認不能剿滅,差不多就相當於承認我們無法戰勝病毒似的。這一年多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通過嚴防死守獲得絕對安全感,要重新面對「無法清零」的不確定性,「與病毒共存」,那似乎始終就感覺難以安心。

也是在這種集體心態之下,中國的抗疫實際上一直在兩個極端劇烈擺盪:當出現疫情時,高度重視,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清零;而當達成清零之後,就又鬆懈下來,直到下一輪突然爆發。事實上,南京在本輪疫情之前,也鬆懈已久,很多人都不戴口罩了,甚至疫情出來後,街上很多人也仍然不當回事。

換句話說,對中國人來說,抗疫不是生活的常態,而是臨時的異常狀態,我們可以忍耐,是因為相信它很快會過去,但很少人想要和病毒共存下去——為什麼不能徹底消滅它呢?不論以多大代價。

南京市民在五台山體育中心集中接種疫苗

去年初疫情爆發之初,我就寫過《在流動中管理》,強調應以精細化的管控體制,確保社會的流動性和開放性,長期的高壓是不可持續的。我也因此反對一些地方「一刀切」的「硬核防疫」,哪怕最終是防住了,但卻也讓社會經濟元氣大傷。很不幸,這種看法往往被簡單地看作是「黑北方」,以至於這次南京疫情爆發後,好多人來翻出我的舊文,留言譏諷說:「南方不也一樣?」

確實,很多人(尤其是南京人)都在罵南京的相關責任人沒能嚴防死守住第一線,但他們真正該罵的恐怕不是沒防住,而是後續沒有專業的流調、追蹤和隔離措施。畢竟只要國門打開,像機場這樣的口岸原本就是最容易破防的,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幾例,這是防不勝防的;而恰恰是因為很多人心目中認為防疫不是日常的、疫情已經過去、乃至打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加上缺乏常態化的專業管理,才使得這次最終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收場。

經歷了這一年多來的疫情防控,我也對國人面對風險時的心態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對不確定風險時想要求取安全,那也近乎人的本能;但我發現,即便在吃了大虧之後,中國人的普遍情緒仍然是樂觀相信「我們有辦法徹底戰勝病毒」,而國外沒做到只是因為他們做得太爛了,那只要我們關起門來,把門關得緊一點,就能高枕無憂了。

現實證明,這還遠沒有結束。前一階段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並非就此太平無事了,而只是贏得了暫時的喘息時間。且不說中國不可能無限期與外界隔絕,從現在的狀況看,新冠病毒的變異極快極強,傳染鏈無法被疫苗阻擋,國內外的流行病專家一致認定最終的結果一定是病毒流感化。現實是:開放肯定免不了會出現感染,而流感化必定會伴隨著新增病例,但中國人在心理上卻還沒做好準備。

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如何控制住南京傳播開來的第二波疫情,這只是一個戰術層面的短期目標,即便做到也只是「用老辦法解決了新問題」;更棘手的,則是公眾如何轉變思維,放棄幻想,消除對新冠的恐懼心理,既不過度反應,也不疏忽大意,而習慣由它伴隨的風險。

當然,這不是說「心態放鬆」就好了,如果醫療體系在病毒的暴擊面前撐不住,那空喊「與病毒共存」,結果可能極為嚴重。中國此前之所以嚴防死守,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能力接診這麼大規模的流行病,所以只能通過儘可能的防控來減輕對醫療體系的衝擊,這也是根據國情的選擇。

即便放開了,疫情出頭的時候仍需要以儘量的專業、精細,及早發現,在確保流動的同時積極控制在儘可能小的範圍之內,這也是「防」和「治」之間的動態平衡。也只有做到了這些,老百姓才能真正安心,放下恐懼,與病毒共存。

就此而言,中國社會仍有很多地方沒做好準備。如果疫情常態化,那就需要像日本應對地震那樣,有一套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從上到下都知道怎麼做的應急方案。然而,即便是像武漢這樣吃了新冠大苦頭的城市,日前做全民核酸時,不少地方仍是人貼人地排隊,情形之混亂甚至還不如上一回,就好像沒有經驗一樣。如何真正建立一套常態機制、逐漸放下恐懼,這將是比臨時防控病毒更難打的一場戰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維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05/162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