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如今咋樣

35歲的女教師顧少強,曾因一封10個字的辭職信被捲入一場巨大的輿論風波。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句話被媒體和陌生網友賦予了太多理想化的含義,影響的遠不止顧少強的個人選擇,還有無數青年人對遠方的美好嚮往。

6年過去了,不少人做出和顧少強相似的選擇,裸辭、提前退休,試圖尋找一種不被任何枷鎖束縛的生活。

顧少強本人卻沒有像別人想的那樣,不停向外奔走,而是結婚生子、開民宿、講脫口秀,嘗試向內部探索。

最近,她兜兜轉轉回到了家鄉鄭州

有人說她停在了原地,其實她已經走了很遠的距離。

2015年4月13日,憑藉一封辭職信迅速成名,在顧少強的意料之外。

早上11點,她向校領導遞出辭職信,發了一條朋友圈,配文:再見了,過去。

遞出辭職信後,她還和同事們吃了一頓散夥飯。

飯局結束,準備回家午睡時,顧少強接到了幾個來自北京上海的陌生電話。電話那頭,來人表明記者身份,想和她聊聊那封辭職信的內容。

「我辭職你們怎麼知道?」

顧少強有些納悶,耐不住睡意直往上涌,和對方草草聊了幾句,她將手機靜音,合上了眼。

再醒來,世界已被昏暗夜色覆蓋,顧少強拿起手機,看到了數不清的未接電話和微信消息,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給她發消息,告訴她,她的那封辭職信正在被他們的朋友瘋狂轉發。

這僅僅是個開始。

辭職第3天,顧少強的辭職信被騰訊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等各大新聞平台報導,朋友調侃她:

「你現在比汪峰還牛,汪峰上不了的頭條,你用10個字就搞定了。」

素不相識的人對辭職信的內容讚嘆不已,稱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媒體和網友們熱烈討論著這個女教師為什麼辭職,她究竟打算去哪兒?

然而,造成這一切轟動的來源,都只是因為那10個字: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顧少強的辭職信,圖源網絡

寫下這句話時,顧少強完全沒想到,這句話在辭職後的幾年裡,會被不計其數的陌生人轉發評論,成為學生們的命題作文。

知網上,各大高校的學者還從語言結構學、心理學等各種角度對這封辭職信深度剖析,相關詞條13頁,434條結果。

在此之前,鮮少有人因為辭職而出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也還沒成為都市文青的口頭禪——

來自天南海北的網友第一次在網絡上大範圍地討論一封辭職信的內容。

「它似乎觸發了社會公眾心底的那根神經,道出了當前一些青年人的心態,對於自由與遠方的神往與渴望,具有穿透時空似的傳播影響力。」

學者唐麗君分析道。

與學者們賦予這句話的複雜動機不同,顧少強的辭職念頭,始於一個懷疑的時刻。

那是顧少強在河南省實驗中學教的最後一節心理課,她讓初一的學生們給2年後的自己寫信,作為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

台下,學生們低頭寫信,講台上,顧少強的思緒有些游離。

2015年,她35歲,展望未來,如果繼續當老師,別說2年,哪怕20年後,還是會過著同樣的生活。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其他想做的事情是不是都沒辦法實現了?」

每一年,學校都有一批老前輩退休,老教師們站在學校報告廳里,接受著人們的鮮花和掌聲。

看到這一幕,顧少強總會被打動,同時,她也不斷懷疑:

「人生就那樣落幕了嗎?」

顧少強總覺得有點不甘心。

工作11年,她很喜歡當老師,回望執教生涯,她想嘗試的也都嘗試過,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

那節課上,她告訴這群初一的孩子:「我要辭職了,我不幹了。」

這是顧少強第一次自己做人生中的重大決定。

在此之前,當老師、考師範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聽家裡的安排。

工作之後,真正走入社會,她發現,身體裡的自我意識在一點點地萌芽。

 alt=

河南省實驗中學校訓,圖源網絡

她工作的河南省實驗中學兼具開放和包容性,河南省實驗中學的校訓上,寫著費孝通親筆題的八個字:

異想天開,腳踏實地。

「異想天開」罕見地被置於「腳踏實地」之前。

顧少強辭職的過程很順利,辭職信只寫10個字的理由是「怕麻煩」,更深一層的原因是:

我工作了11年,和領導同事打交道了11年,他們都很了解我的性格,沒必要再長篇累牘地去寫辭職信。

共事多年的同事毫不意外,媒體向校方核實情況時,實驗中學的領導稱:

我還沒來得及核實,但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在我們實驗中學,只有顧少強能幹得出來。

顧少強一直很喜歡看旅遊衛視,每天都看,旅遊衛視的一句口號讓她印象深刻,「行走改變生活」。

等到顧少強有能力經常往外走,她發現,旅行像是吃飯和呼吸那麼自然,不需要賦予任何特殊含義。她下決心,自己不能像井底之蛙,要不斷地走出去。

工作11年,辭職時,顧少強身上的全部積蓄只有一萬一,還都是辭職前最後一年的積蓄。

前些年,她每學期的工資都用於旅行。

辭職信爆紅後,全國網友都在關心這個女教師看世界的進程,顧少強沒有為未來刻意規劃。

「規劃這個沒意義」,她拎著一個行李箱,告別送行的家人,第一站去了成都

在機場接她的是一個叫於夫的東北男人,他在成都有一家自己的理髮店,兩人在去雲南的旅途相識,顧少強辭職幾個月後,兩人結為夫妻。

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喜歡城市,嚮往簡單生活,有開客棧的夢想。

顧少強沒有留在成都,只待了3天,又應另一位朋友的邀請去了重慶,重慶是那位朋友的老家,朋友帶著她在洪崖洞、磁器口四處轉悠,吃當地特色小吃。

那段時間,不少人向顧少強拋去橄欖枝。

一家網路遊戲公司花100萬請她做代言,一群清華畢業生甘願無償資助她環遊世界,心儀已久的旅遊節目工作機會主動找上門……

顧少強都拒絕了。

她沒有給網遊打廣告,當心理老師期間,她看過太多孩子沉迷遊戲後學習下降;拒絕無償資助,她相信自己能不靠別人的資助繼續往前走。

至於外景主持人的工作機會,顧少強猶豫了一晚上,最終拒絕的理由是——

「連面試都沒有,萬一我是個口吃或者特別難看沒法上鏡呢?」

這讓她懷疑,這份offer究竟是因為她的個人能力,還是辭職信風波帶來的熱度。

拒絕了很多機會,她繼續向前走,去杭州看越劇演出,回烏鎮重走《似水年華》的石板路街道,到南潯體驗江南古鎮生活,在旅途中結識了不少有趣的人。

但她還是回到了成都,打算和於夫一起去雲南,開始一場沒有計劃地旅行。

離開成都前的一次短途旅行,改變了顧少強的想法。

她和於夫偶然路過青城山下的街子古鎮,古鎮依山傍水,民風淳樸,於夫突然問:「你喜歡這裡嗎?」

顧少強點了點頭。

留在街子古鎮開客棧,是他們的共同決定。街子古鎮生活節奏緩慢,讓鄭州長大的顧少強想到了兒時生活的大院,鄰里相識,相互關心。

「我想要的東西這裡都滿足了,我還要什麼呢,所以我留了下來。」

開客棧做民宿,是顧少強很早之前就有的夢想,她的積蓄不多,和幾個朋友聊了聊,幾個人一拍即合,湊了100萬,在街子古鎮裡租下一塊地方做客棧。

客棧很小,只有十多個房間,顧少強心滿意足:

「能夠擁有一方天地,已經初步實現了我的夢想。」

客棧取名「遠歸」,是顧少強姐姐取的名,寓意為「走得再遠,都能找到回去的路」,代表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

 顧少強和丈夫於夫合影,圖源網絡

這是顧少強辭職後的第3個月,沒去看世界,沒有環球旅行,而是留在街子古鎮和丈夫於夫經營客棧。留在古鎮不代表停下腳步,她每年都會有幾次旅行安排。

然而,網友們看待這件事的態度從祝福變成了質疑:

「不是說環遊世界嗎?怎麼停在了這裡?」

「當初辭職是不是一開始就為了給客棧引流?」

顧少強說:

外界會把我塑造成情懷偶像,代替他們去看世界,把勇敢、堅持、任性之類的詞堆在我身上。

後續我去開客棧、生孩子,他們又站出來問,你怎麼沒有去看世界?其實這都是我的個人選擇。

她偶爾也會反駁那些質疑她引流的網友:客棧一共只有十幾間房間,為了引流大可不必。

有人問她客棧的具體地址,她回覆:

「你別去,現在疫情,安生在家。」

網絡充斥著大量的苛責與凝視,一個普通人意外走紅,她的行為和選擇會被網絡語境放大甚至扭曲,被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評頭論足,這通常被視為成名的代價。

顧少強覺得這種意外走紅的感受有些像學生們愛看的穿越小說。

很多年前,穿越題材普遍流行,她發現一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偷看穿越小說,她沒有責備那個學生,而是將那堂課的內容臨時改成了穿越主題——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穿越了,你該怎麼辦?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

意外走紅和「穿越」的感覺相似,怎麼讓自己適應這一切,不受外界影響地去過自己的生活,是所有被意外捲入輿論場的人都需要思考的命題。

身邊人問過顧少強:「你打算一輩子呆在街子古鎮嗎?」

顧少強沒有給出確切答案:

我剛剛工作一年的時候,並不知道十一年後會辭職,依然會把教師生涯過得很充實。

古鎮生活也一樣,如果有一天我覺得可以離開了,那我就離開。

 alt=

古鎮生活有利有弊,古鎮有大都市沒有的熨帖溫度,隨著女兒的成長,古鎮環境過於平靜,沒有麥當勞,沒有大型超市和電影院,缺少孩子成長需要的環境和信息。

女兒3歲時,顧少強一家搬去了成都附近的綿陽。

綿陽宜居,生活方便,又不至於熙熙攘攘,顧少強還可以拾回心理學專業知識,做心理諮詢。

顧少強的心理學沙龍多數在成都,搬去綿陽後,還是需要兩地奔波,在綿陽零零散散待了一年,她最終還是決定搬去成都。

她打電話向於夫說起這個提議,於夫的回答很簡單:好。

在一個又一個城市之間輾轉,就這樣漂著、漂著。

這些年,顧少強始終沒有動過買房的念頭。今年,她41歲,未來計劃依然沒有買房這一項,理由是:

「大多人買房是為了歸屬感,但歸屬感不是買房能帶來的。」

採訪過程中,我們聊起這個話題:「人能不能在沒有物質保障的情況下,去追求自由又不確定的生活?」

換句話說,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衝突嗎?

顧少強認為,人只要有能力去承擔選擇的後果就可以追求想要的生活。

只要你想走,不會因為錢的問題停下來。

不少人猜測,顧少強之所以能說走就走,支撐她的是富足的家境,有網友曾在「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下面接上後半句,「錢包那么小,哪兒都去不了」。

事實上,顧少強家境普通。

旅行時,她常常住45元一晚的便宜民宿,往返經濟艙,吃喝從簡,去雲南旅遊的時候,為了掙路費,她還試過原地擺攤。

說到精神追求和物質生活的關聯,顧少強分享起母親的故事。

老太太年輕時,一家人月收入只有70塊,碰上物資緊張的年代,所有人生活水平大差不差。

老太太硬是能讓一家人過得頗為體面,吃樸素美味的食物,穿乾淨新潮的衣服,一家人遵循的生活理念是:

再艱難的日子,也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出不一樣的味道。

顧少強的母親 ,《豫見後來》劇照,圖源網絡

母親也是最了解她的人。

辭職時,母親沒有阻攔她,只問她打算去哪兒,35歲沒有結婚,母親也沒有逼她,而是尊重她自己的選擇。

顧少強的性格一定程度受母親影響,這些年也有很辛苦的時候,客棧招不到人,什麼都得自己動手,理想生活歸於現實,需要面對一些具體的煩惱。

顧少強告訴朋友: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成了一地雞毛,我能把這些雞毛全撿起來,把它紮成一個雞毛撣子,彈掉我身上所有的灰塵,繼續往前走。

每年4月份,網上都會出現一些針對顧少強後續生活的文章和討論,談論的主題是:

x年過去了,那個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後悔辭職了嗎?

內容有真實有杜撰,人們似乎想要借她的悔意來證明尋求理想生活需要付出的代價。

顧少強朋友圈,圖源網絡

前陣子,原單位同事給顧少強發來微信,一位蘭州的教授在做講座的時候,拿她當年爆火的辭職信舉例子,老教授對此頗有微詞,稱:

「這一定是個90後才能做得出來的事情。」

顧少強覺得自己被誤解了,特意聯繫上了那位教授,雙方聊了一陣,教授對她的印象得以改觀,還邀請她去蘭州做客。

那些給顧少強生活帶來的或好或壞的影響,都基於那封辭職信的關注度之上。

顧少強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經歷難以複製。

我做出了一個假設:

如果那封辭職信當年沒有受到太大關注,你平淡地過完了這6年,會後悔辭職嗎?

「不會」,顧少強很快回答,「你可能不信,我是個從不後悔的人。」

這6年我不知道鋪了多少張床,套了多少張被套,刷了多少個馬桶。

大家聽到可能覺得這就是一種苟且的生活,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你在那一刻的選擇,一定是當下最想要的結果。如果你之後覺得不好,再去改變就好了。

顧少強在經營客棧之外,會以心理學講師的身份活躍於其他形式的講台上,聽眾不再只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更多和她年齡相仿的成年人出現在課堂上,人們還是叫她顧老師。

 alt=

今年年初,顧少強帶著孩子陪母親回到了鄭州,於夫留在古鎮經營客棧,由於疫情和前段時間鄭州暴雨的影響,她暫時留在了鄭州。

應朋友邀請,顧少強在本地的一家小劇場說了場脫口秀,她將這幾年的經歷編成了段子。

有個相識十多年的老熟人特意去給她捧場,散場後,兩人一起聊天吃飯,對方發了條朋友圈,說她還是當初模樣,一點沒變。

顧少強說脫口秀,圖源網絡

顧少強認可這樣的評價,無論經歷了什麼,「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你根上的東西」。

有時,她會把生活的一角在網上分享,某次,她的微博下面出現一條留言:

「顧老師,我是你教的最後一屆學生,6年過去了,回憶你說的每一節課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顧少強很驚喜:「你是不是馬上要高考了?」

那個學生回答道:「老師,我已經考上大學了。」

6年過去,變化發生在顧少強生活的每個角落,她的謀生能力增強不少,有了自己的孩子,實現了經營客棧的夢想。

變化又好像微乎其微,她依然愛折騰愛嘗鮮,喜歡旅行,還是別人口中的「顧老師」。

「你現在的生活達成當初辭職的目的了嗎?」我在採訪的末尾問道。

顧少強猶豫了幾秒:

從辭職到現在,我對未來都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劃,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

有心情就去旅行,該講課就認真講課,照顧家庭的時候,也會全身心投入。

我就是想過點不太一樣的生活。現在看來基本達成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2/163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