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頭號酷吏」傅政華落馬 網絡狂歡

作者: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傅政華落馬,引爆網絡狂歡。有些網友直稱傅政華為「當代第一酷吏」,「狂抓維權人權女權平權、社運工運人士,律師的頭號操刀手、發起人之一」。

中國前司法部長,公安部常務部長傅政華落馬。圖為其2011年擔任北京市委常委及北京市警局長主持會議的資料照片。 REUTERS- CHINA STRINGER NETWORK

中國前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被雙開48小時後,中紀委周六宣布,公安部前常務副部長、司法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傅政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半個月前,傅政華還赴重慶市公開調研。

傅政華如何嚴重違紀違法?沒有詳細說明。按中共歷來做法,要給傅政華定什麼罪狀,至少幾個月後才能知道。但「審查」,「調查」官員,在中共的語言裡是落馬、被抓的同義語。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傅政華落馬,引爆網絡狂歡,有人指出,傅政華如此招恨,堪比專事審查、控制網絡、被稱為「網絡沙皇」的中國網信辦主任魯煒,甚至有過之,魯煒倒台時許多網民奔走相告,魯煒被抓了,習近平當局指他是「兩面人」,意味著對黨的領導人不夠忠誠,不過,魯煒被抓並未引起網絡查禁局面絲毫改觀。

傅政華是「老公安」,長期在北京市警局工作,曾主導查封「天上人間夜總會」,2013年任公安部副部長時曾負責調查前中共常委周永康案。傅政華落馬消息傳出後,許多新聞人、律師、維權人士,各種各樣在傅政華主事期間的受害者,都覺得很開心。他被指是迫害高智晟律師的元兇之一,後來直接參與了709大抓捕,這是一起數百名律師、維權人士被失蹤,被拘捕,震驚中外的大事件。傅政華擔任司法部長以來,中國律師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許多律師被吊證,被註銷執業證的劉曉原律師發推質問:」2015年7月10日,傅政華指揮抓捕周世鋒律師、黃力群律師等人時,不知是否想到過自己也有落馬的哪一天?傅政華與周世鋒、黃力群還是北大法律碩士班的同班同學。「

甚至有很多警察也幸災樂禍,微博上有許多這樣的評論:「靠肆無忌憚的壓榨底層幹警,從而凸顯自己政績往上爬的人,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傅政華們,都好好想想吧。」「沒日沒夜的讓民警加班,動輒給民警處分,動輒讓民警『脫衣服』」。「我只知道司法監獄的基層警察們對他深惡痛絕。」「殊不知,他當司法部長期間把監獄系統和獄警折騰半死,他發明的瞪眼班一年能猝死百名幹警」。基層警察的歡呼聲這麼高,有人分析,他們在傅政華淫威之下受到的壓迫長期不為人知,今天終於爆發了。

有些網友直稱傅政華為「當代第一酷吏」,「狂抓維權人權女權平權、社運工運人士,律師的頭號操刀手、發起人之一」。

傅政華手段殘酷,株連家人,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旅美媒體人溫雲超(北風)發推說:」傅政華是2016年『倒習公開信』專案組的組長,專案組的人綁架了我的父母和一個弟弟,在紐約拍下我上學路上兒子的照片,並透過現仍在紐約的一個中間人,逼我承認是信件作者。適逢習訪華盛頓,我要前往抗議,經和專案組直接談判,他們才放了我的父母和弟弟。「

有人指傅政華做酷吏,到頭來還不是落個「請君入甕」的下場。浦志強律師評論:「抹布的使命是擦桌子,擦得乾淨、擦不乾淨,歸宿都是垃圾桶,因而老傅出事,遲早!」他還說,「能活成千夫所指,能死成普天同慶,倒個霉都能大快人心,放眼當今中國政壇,能超過傅政華的,也沒幾個了。」「我想提醒的是,酷吏沒好下場,王立軍,孫力軍,傅政華,都是前車之鑑。所以,反腐不等於法治,留置傅政華是殺雞儆猴,是兔死狗烹,不是法治的勝利。」

中國的貪官惡官抓了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有人指出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倒台也沒有讓中國變得更好,傅政華落馬中國也不會變得更好,有什麼可高興的!作家蘇曉康質疑:」傅政華被清洗,中國人再一次『普大喜奔』,歡呼人家的『內部清洗』,正經我們應該追問的是,中共殘暴至極,逆普世人道而行,卻快速地冷血、暴虐、狡詐、習近平也越來越殘暴,為什麼?中共甚至把『馬基雅維利』都現代化了,一個極好的政治學課題,有誰來做呢?」

不過,于建嶸教授微博寫道:「當然知道,幾個壞人被查不可能改變什麼,但這個傢伙落馬,我還是特別高興。「作者講述,2010年,他批評某些迫害上訪民眾的違法犯罪行為,時任北京市警局長的傅政華指令國保大隊收集他的材料,多次到他單位和家裡威脅,並把他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如此惡徒,今日有了報應!好事!好事!好事!「

北京學者榮劍分析傅政華落馬」看來的確有一盤大棋,這惡魔終於落網了!有人還擔心他落入的未必是正義之網,我說了,管他正義假義,這種人只配下地獄!還用得著替他操心正義之事嗎?「

傅政華是中共十九大以來第三名落馬的公安部副部長,此前已有孟宏偉、孫力軍先後被查,三人在公安部共事多年。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03/165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