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如何讓五角大樓節省1萬億?美CBO提三方案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空拍圖。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五角大樓可以通過調整其國防戰略來削減1萬億美元的開支。

在國會預算辦公室於10月7日發布這份報告之際,國會議員們正尋求將美國國防部(DOD)的預算增加5%。支持者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以便繼續全球反恐戰爭,同時轉向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大國衝突。

但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說法,國會只需做出一些改變,就既能實現這個目標,又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節省1萬億美元。

國會預算辦公室提供了三種方案,與國會目前計劃的增加支出相比,它將能夠使五角大樓在未來的10年裡節省1萬億美元。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這三種方案中,都將減少現役軍事人員的數量,同時保留預備役部隊。因為維持後備部隊的成本更低。

在方案一中,現役部隊將縮減約五分之一。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從戰略層面,國防部將可以通過將軍隊從相對安全的地區,部署到可能存在威脅的地區,來維持其防禦戰略。或者,它可以將其武裝力量集中在一個中心位置,並接受面對威脅時反應會相對較慢的風險。

方案二建議美國重啟冷戰時期的戰略。美國將更多地依賴制裁和其他形式的威懾,而不是試圖維持在世界各地的軍事主導地位。

國會預算辦公室在談到冷戰時期的戰略時說:「當時在歐洲,美軍的目標不是在常規戰鬥中擊退蘇聯,而是在美國及其盟友能夠發起反擊之前,減緩或阻止蘇聯的進攻。」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這樣的戰略需要美國結成同盟,建立防禦同盟。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例如,地區作戰部隊聯盟的存在,將能夠阻止中國(中共)攻擊日本或台灣。該聯盟應距離中國大陸足夠遠,以避免遭到攻擊;但又要足夠近,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美國還可以採取外交和經濟行動,比如海上封鎖和對中國(中共)能源進口的禁運,這將加大直接打擊的威脅。」

最後,第三種選擇,是讓美國從某些地區撤出軍隊,集中力量控制「全球共同利益」——例如,確保空中和海上貿易路線得以維持。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這一選項將更多地依賴太空部隊、空軍和海軍,而較少地依賴地面部隊。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對公有領域的指揮也需要在太空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太空對民用商業、軍事通信和情報已經變得至關重要。」

「為了便於對海上航線的控制,並加強外交和經濟安全,國防部將加強對空間控制的重視,並建立其(情報、監視和識別)能力。」

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第三種選擇將會增加對聯盟的依賴。

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受到了支持收縮外交政策的團體的歡迎。

國際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武器與安全項目(Arms and Security Program)主任威廉•哈東(William Hartung)就此寫道:「新的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標誌著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與國會山要求增加五角大樓開支不同的呼聲,並為真正削減軍事開支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步驟。」「這應該標誌著一場辯論的開始,討論應該削減多少五角大樓的預算,而不是是否這麼做。」

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國家優先項目(National Priorities Project)的項目主任林賽·科什加利亞(Lindsay Koshgarian)寫道:「美國現在的軍事預算比越南戰爭、朝鮮戰爭或冷戰時期的最高水平還要高。這份報告表明,有立即大幅削減五角大樓預算的可行選擇。」

然而,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調查結果與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Commission)的建議存在分歧。國防戰略委員會每四年幫助制定一個廣泛的美國安全目標。它建議每年在通貨膨脹基礎上增加3%到5%的五角大樓的預算。

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的建議得到了兩黨廣泛的支持,因此,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建議不太可能成為法律。

上個月,眾議院以316票對113票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了增加5%的國防開支。

增加國防開支得到了民主黨人的支持,比如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華盛頓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他試圖淡化最近關於他幫助通過增加250億美元開支的批評。

史密斯上個月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次會議上說:「我不支持這樣的觀點,說:『哦,天哪,我們不能再花250億美元了,因為我們有其他的各種優先事項。』我們已經在這些優先事項上花了很多錢。」他指的是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已經向經濟注入了約6萬億美元規模的刺激計劃。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英文大紀元記者Ken Silva報導/高杉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3/165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