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鼓勵結婚生育 中國大學戀愛課程爆滿

武漢大學近日開設的一門「戀愛心理學講座」十分火紅,吸引不少學生爬牆翻窗,甚至搬凳子擠到走廊上聽課。觀察人士說,婚戀課是中國政府解決人口危機的調控手段之一,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央沒有真正去反思為何8億人口時要計劃生育,14億人口時要開放生育,僅在現有條件下修修補補,婚戀課終究無助於大局。

武漢大學近日開設了一門戀愛心理學講座,爆滿的上課場景在網絡上引發不少關注。課室座無虛席,擠不進去的人,有人翻牆爬窗,坐在窗欞上聽講,也有人自備凳子,甚至有三名男學生並排擠在陽台上遙望教室聽課。

有網友對此調侃:「這輩子上課沒這麼積極過」,也有網友說:「希望爬上窗台的那三位小兄弟早日脫單,努力被看到了」,還有人說:「爆滿的課堂裝不下對知(戀)識(愛)的嚮往」。

環球時報見狀在微博發文提醒:「認真聽課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該堂課的授課老師、武漢大學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喻豐在接受中國教育電視台採訪時表示,該課講述愛情關係的心理學理論和心理學實證研究,將愛情分成幾個階段,從如何尋找一個人並開始戀愛,到如何維持一段關係,同時也教導學生釐清PUA(用不良行為吸引異性)是一段不良關係。

因安全原因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一位中國大學林姓教授對美國之音表示,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七大基礎學科(數學、邏輯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地球科學和太空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其中第二個就是邏輯學,可見其重要性。但國內研究邏輯學的人少得可憐,普通大學也鮮少有專門邏輯學的教研崗位,變成真正重要的、聯合國所建議的課程沒有開,反而開了表面上看似可以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婚戀課。

無助於解決人口危機

林教授表示,現在中國社會的婚姻質量不佳,結婚率下降,離婚率很高,人口出生率很低。出生率大幅下降影響消費,使得將來中國的經濟結構會更糟糕,幾乎可以預期未來整體經濟是朝向下行的,所以促使人口再度增長是中央迫切的危機,因為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根本。

這位林姓教授說,但中國人口增長不起來,應該要先反思為什麼在8億人口的時候要計劃生育,到14億人口的時候卻要鼓勵生育,不反思就無法找到問題根源,人口肯定還是會持續下降,即便開婚戀課也無法提高結婚率。

他說:「在現有的條件下修修補補,那只有一條路了,開婚戀課了,但開婚戀課於大局無補,真的沒辦法!」

中國高校傳播聯盟去年的一份調查或許印證了這位教授的說法。該調查顯示,有88.23%的大學生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認為戀愛課的意義在於樹立正確愛情觀的占了55.54%,可幫助解決戀愛中實際問題的占24.9%,但認為可以幫助青年找到一份愛情的只有4.47%,甚至比認為開這門課沒什麼用處的人(5.45%)還少。

事實上,武漢大學並非開設婚戀課的唯一學校。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開過「婚姻與愛情」,2015年鄭州師範學院開設「愛情心理學」,2016年天津大學開過「戀愛學理論與實踐」,還有南京大學也曾開設「校園戀愛公開課」,都很受到學生的歡迎。

中國一名大學生黃琪(化名)告訴美國之音,婚戀課在校園會大受歡迎,估計跟自我壓抑與欲望解放有關。

她說,大陸年輕人在渴望戀愛的年紀被迫學習課業,性與欲被壓抑,導致了進到半成年時期對性與欲的探索蓬勃擴張。在渴望戀愛的年紀又因受甜寵劇的情節影響而產生幻想,但幻想被壓抑以後,不是變得冷感,就是在課業上更加積極進取,試圖透過各種方式抒發內心的情慾。相較之下,戀愛課在台灣大概不會是什麼新奇的事,因為台灣早已過了那種對未成年禁愛令的時代。

專家:就中共治理角度而言是正向的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山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如果從中國治理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大學開設婚戀課絕對是一個正向的訊號跟指標,甚至是必要的。他以愛國主義為例說明,中共透過播放「長津湖」電影,再掀年輕人的愛國主義風潮,取得很大的成效,自然可以想像,中共當局也會希望藉由鼓勵大學開設婚戀課,讓「成家」這個社會工程也能獲得成功。

劉正山說:「而且這其實是一種激勵,就是這個訊號帶來人口的轉變和人口的重新成長,這種社會工程是可能有機會(成功)的,何樂不為。」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婚戀課爆滿的現象,是青年對愛情的嚮往,希望透過課程獲得愛情的快速解方,以及補足年輕人對兩性和性方面知識的不足。

劉正山提出了更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也就是當個人物質滿足以後,就會繼續去追求圓滿的人生。婚戀是一種追求幸福感的動作,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物質條件已達到一個水準。

但如果從社會結構層面來看,他個人認為,大部分的兩性關係應該是透過家庭、社區或者是家族等方式慢慢建立起來,但家庭沒有辦法給子女自信的兩性榜樣與參照,因此青少年只好尋求新的指引,而這個指引來自於大學最具有權威。因此,大學開設婚戀課可能是家庭功能的一個問號。

大學課程提供愛情捷徑

劉正山還認為,中國社會把兩性關係越來越商品化,讓所謂的愛情、幸福感快速地從文藝或是美感的角度進入到商業運作而變得物質化,甚至節慶化。例如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光棍節,就是助長單身焦慮的節日,利用網絡消費來填補沒有情人的空虛。而大學的課程似乎也提供了一條愛情捷徑。

他說:「所以透過課程選課而取得愛情,這個當然就會變成好像愛情是可以透過選課而取得的一種知識,或者像是一條獲得愛情的捷徑,那大陸的青年基本上買單。」

分析人士說,同樣重要的概念,例如一些真正具有省思的社會課程,如「良善的政治」為什麼沒有受到同樣的追捧,值得深思。此外,雖然大學開設婚戀課無可厚非,但真正兩性觀念的建立卻應該在小學、中學時期就開設,到大學才開課談兩性和戀愛觀,從供給面來看,這是大學逐漸走向譁眾取寵,用專業形象來包裝商業化的概念,但最終結果將是排擠專業。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山表示,台灣的大學過去也有開過類似婚戀課程,現在幾乎都沒有了,這是因為台灣社會已經慢慢進到一種言論自由的地步,社會上充滿各種兩性專家和星座專家,大學已經沒有必要持續成為婚戀答案的提供者,因此很多大學課程最後慢慢回歸專業。老師如果想開市場化的課程,也會受到同儕的壓力,所以即便是通識課也走專業取向,講求的是跨領域,而非市場討好行為,譬如理工科系的人跨選社科學院的基礎憲法等。

劉正山說,台灣過去十年已經走過通識改革的路,大學的通識教育不再是以比較好「混」的「甜」和「涼」的學分為主,而是走專業取向,這是因為老師在大學裡的專業壓力越來越重,通常要在專業上行有餘力才會在通識課開設市場取向課程,因為這類課程比較不會成為老師專業上的榮譽勳章。他認為,中國大學開設婚戀課很難跟提升結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劃上等號,而中國的高校終有一天也會面臨通識教育改革的問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30/166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