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新研究:說話夾雜English的人 只是腦功能太強

先來go through一下今天的agenda。

我有一個assignment明天要due了。

看到這你是不是想打人?

先別急,一項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今天就要為雙語混用的人正名。

實驗表明,大腦中負責語言合成的左前顳葉天生就有在多語言間無縫切換的功能。

只要你能把兩種語言都學到熟練,那切換起來太過自然、簡單,甚至切換的時候都意識不到。

如何證明的?

研究人員在紐約街頭髮傳單,招募韓語和英語都熟練的人參與實驗。

為什麼是這兩種語言?

一方面研究者自己就使用這兩種語言,另一方面韓語有韓語字母和羅馬字母兩種拼寫方式,還可以額外測試一下混用兩種字母系統帶來的影響。

被試者需要看屏幕上快速閃過的兩個單詞和一張圖片,然後回答文字和圖片是否在說同一回事。

△우유是韓語的「牛奶」

實驗過程中被試者頭部會貼上電極並接受腦磁圖(MEG)掃描,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兩個詞可能是連起來有意義的,比如「冰柱+融化」,標記為COMP(合成)。

也可能是連上莫名其妙的,比如「跳躍+融化」,標記為LIST(列表)。

這些詞組以4種形態出現:全英文、英語+韓語羅馬字母、兩種韓語字母、英語+韓語字母。

最終結果是被試者對有意義的詞組反應明顯比無意義的詞組快,但語言組合無論怎麼影響都不大。

研究人員特別分析了左前顳葉(Left Anterior Temporal Lobe)區域的腦磁圖,他們之前就發現這個區域是負責合成幾個單詞來理解詞組的含義。

而且這種合成過程並不需要語法參與,只需要兩個單詞在語義上能組合起來就行。

至於負責處理語法的是哪個腦區,他們還沒有找到。

這次的實驗進一步說明了左前顳葉的驚人能力,連兩個單詞是不是來自同一語言都無所謂,只要進入這個區域就能在150ms-200ms左右合成出詞組的含義。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於雙語者來說,混用語言很自然,而且通常要更省力。

大腦在把兩個單詞組合在一起時不會區分它們來自哪種語言,只要合起來能形成更複雜的含義,整個過程就會迅速完成。

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那些說話中英夾雜的人並不是在裝X,只是用了最符合直覺的表達。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量子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0/167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