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宋朝如何保護動物?

宋朝作為後期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大巔峰時期——唐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都承蒙眾多恩澤。宋朝三百餘年的時間跨度與歷史上其它封建王朝動輒五六百年相比,不算「長壽王朝」,但即便如此,宋朝依舊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許多熠熠發光的寶貴結晶。

其中,宋朝民眾以及當局政府在動物保護層面做出的突出貢獻、開創的理論成果時至今日看來也實屬難能可貴。跨越千年回溯歷史,了解宋朝人是如何真切地「愛」著動物這一在眾多朝代被邊緣化的身份角色。

歷史淵源和時代特殊性對宋朝人「愛動物的心」的推動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宋朝人「愛動物的心」也稱得上是天性使然的自然之舉。但細數各朝各代政府法律和強制措施保障動物的情況其實是較為罕見的,肉食者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連果腹都非易事的封建王朝布衣民眾了。

但根據《宋史》等相關史書記載:宋朝朝代伊始,全社會從上到下都颳起了一股保護動物的良好風氣,這種現象級的保護動物行為哪怕與封建王朝發展巔峰——唐朝相比也是毫不遜色,從外化行為推導其背後成因,宋朝人「愛動物的心」的結果自然離不開歷史淵源和時代誘因的雙重推動力。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提出動物保護環境保護概念的就是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保護動物的概念就被佛道兩家的眾多學者頗受追捧和認同。西周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除了為中國古代政府保護動物的法律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設性模板,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國家強制力的關於動物保護的法律文書。

儒家亞聖孟子另闢蹊徑提出「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等建設性觀點,通過總結利用自然規律來最大化的規避保護環境的舉措落實過程中,對生產力落後且「靠天吃飯」的古人帶來的不便。中國民族有一個極大的優點:能極大程度地汲取並運用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且絕不會數典忘祖,宋朝人民毫無疑問汲取了這種民族特性。

宋朝環境保護的理論支撐就是儒家的生態意識,其最講究天人合一,和諧共存,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了超乎前代的發展,孕育出了「心學」、「理學」,這種頗具時代特點的思想理論體系雖然在原有的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動,但是基本內核在創新集成的同時保持穩定,成為宋朝新時代的動物保護風氣的上層建築直接推動因素。

宋朝人有多愛動物?來看看那些多方面近乎完善的舉措

都說宋朝人愛動物,這可絕不僅僅體現在口頭方面,宋朝時期的歐洲和美洲,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發展都遠遠落後於長期處於世界各大文明的第一梯隊的中國。但發展的繁榮往往伴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的興起,宋朝有眾多世界級港口和貿易城市,打破了坊市制度之後商業活動和人口數量更是大幅度增加。

人口密集地區的消費活動加劇了動物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現象,宋朝從上到下基於此種現象更是開展了一系列近乎全面的動物保護活動。

細數民間那些堪稱癲狂的保護動物的行為

宋朝人民對於動物保護有著極強程度的自律性以及自覺性——漁民自覺漁網不可過密,方便魚苗遊走:砍柴的樵夫有伐木限額,並且不可以砍伐承載鳥窩的樹枝更不可圍獵;獵人可不可以在動物繁殖的季節捕獵......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以說,保護動物的行為使得許多職業身份發生了許多職能和功能上的轉變,無論是在宋代,還是在其它歷史時期,其實都是外部環境影響和自我約束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宋朝人民為了保護水生動物,對於水源的保護也是幾近到了「謹小慎微」的地步:不往河道傾倒廢水、丟棄廢物,甚至上元節點燈時的煙都要用一種名叫「彩繪雁魚青銅燈」來吸附廢氣以免污染水源傷害魚類。

2.略舉宋朝當局政府為保護動物所做的法律助攻以及政治強制力保證

宋朝當局政府除了號召各個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開展動物保護行動,還下達指令給各行政長官劃分任務和指標,並定期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大致就是本地動物數量增減趨勢、動物生產環境的優劣以及當地動物保護行為舉措的落實情況。

當時宋朝的海外貿易不斷拓展,這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的同時,也較好地擴大了宋朝的物種多樣性,其中就包含不少動物製品,海外動物製品的進口是宋朝政府為本土動物保護做出的重要突出貢獻,再輔以行政強制力和動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在保證民眾基本動物製品可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還兼具了威懾力和效率性。

宋朝人愛動物行為對當時乃至後世的深遠影響

人類最開始時,和動物進行接觸大都是出於實用目的——比如說人們在最開始養的最常見的牛、羊、馬等牲畜,大都是出於飲食所用或者日常出行等實際生活目的。

《莊子》中庖丁解牛、痀僂承蜩等成語典故中對動物細緻入微的描摹,我們便可以推論出古人早在數千年前就對動物有了深切入微的觀察和經驗智慧,且歷史由來頗早、用心程度甚深。

但是《狸奴蜻蜓圖》中說的養人與動物悠然自得的相處狀態,很明顯已經不屬於現實目的囊括的範圍:宋朝人民與動物們之間已經產生了情感的羈絆和聯繫。

宋朝人愛護動物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作用力

從宋朝人民這顆「愛動物的心」形成的原因和動機乃至整個宋朝保護動物的歷史記載來看,宋朝人民無疑是十分敬畏大自然的,這種敬畏除了受到唯心主義在中國古代的追捧和盛行,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極高,宋朝人民與當局政府無不出於現實考量,選擇了最為有效且較容易實施的動物保護舉措。

宋朝人民這顆熾熱的「愛動物的心」直接受到宋朝儒家學說發展的快速發展,而這種外化行為的發展也必然推動其源頭學說的理論擴張和影響力加深。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抓住時機趁機在動物們身上附加一系列商業價值人們開始大範圍、大面積「豢養」許多野生動物,再輔以也在無意中推動了餵養寵物現象在宋朝社會的風靡,經濟貿易的增長便在這場曠日持久地保護動物運動中悄悄發生,並直接地推動了「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

宋朝人愛護動物對後世的歷史推動作用

宋朝人愛護動物對後世最直接也最深遠的影響方面,便是對於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乃至世界動物保護法的參考和借鑑意義——當生產力落後世界各國還在全力掠奪大自然來滿足自我需求時,有助於後世保護動物的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在中國建立了起來。

從根本上來看,中華文化作為唯一一個從未斷流的文明古國能屹立於古代世界之巔,而且文明能夠對周圍國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以及將異族文化同化的強大能力原因之一,就是這種懂得「和諧和共處」的智慧。

正如自然科學家哥德所言:「萬物相生,眾生互惠而成。」宋朝時候,中國人民就已經深刻體現到並也成功踐行了「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概念,乃至幾千年後的今天歷史自然科學仍舊盛讚宋朝政府以及人民的智慧和遠見。

此外,宋朝人民保護動物的行為舉措的參考依據以及理論支撐主要來源於儒道兩家,而保護動物行為縱橫歷史數千年,也直接的推動和保護了儒道這兩個本土學說的傳承和發揚。

結語

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問題分析角度,宋代人民「愛動物的心」作為上層建築的外化表現,其實也是宋朝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城市商業繁榮發展所帶來的自然而然的結果。

總而言之,無論哪個歷史時期,人類無論保護哪個客體,最終都是為了主體——而所謂的宋朝保護貓、狗乃至野生動物的行為舉措,是為了保護物種,保護物種是為了保護物種多樣性,保護物種多樣性是為了保護生態,保護生態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最終是保護人類的環境,而不是保護環境本身。

宋朝人民的眾多看起來頗為「癲狂乃至極端」地保護動物的舉措,其實歸根結底是意識到了人與自然關係之後的明智之舉,「饋以自己」是宋朝人民保護動物的最終目的,也是必然結局。

參考資料來源:

1、《夢粱錄》

2、《西湖遊覽志》

3、《狸奴蜻蜓圖》

4、《富貴花園》

5、《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9/168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