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紹興確診病例報告曝光,道盡成年人的悲歡

已經52 歲的年紀,卻一連多天從清早6 點,一直開車到第二天凌晨2 點。偶爾用餐,就是去途經的快餐店匆匆扒了幾口果腹。每天工作長達20 小時,生活中,除了出車,就是菜市場、快餐店和家。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多久。

浙江這波疫情的源頭還要追溯到本月初。

一個男孩感染新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從外地回紹興參加奶奶的葬禮。

而一同參加葬禮的,還有附近菜市場內的攤主。

病毒就這樣,鑽進了一樁白事的樁子,由此散播出去。

感染的人,基本上都是賣菜的攤販、買菜的普通市民。

正因如此,在紹興政府公布的確診病例流調報告裡,這個城市最真實的平凡人生,被盡覽無餘。

1

先是一位確診大叔的活動軌跡,上了熱搜。他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住在紹興上虞的城中村里。

已經52歲的年紀,卻一連多天從清早6點,一直開車到第二天凌晨2點。

偶爾用餐,就是去途經的快餐店匆匆扒了幾口果腹。每天工作長達20小時,生活中,除了出車,就是菜市場、快餐店和家。

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多久。

52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他必須支撐起背後的家庭。

在這個網約車發達的時代,計程車競爭太大,他只好卯足了勁多跑、多接單,壓榨自己的時間。

卻沒想到自己起早貪黑地工作、拼命掙錢,就因為去了兩趟菜市場買菜,不幸感染。

評論里有人心酸地說:終於可以歇歇了。

可扛著家往前走的人,這一歇,倒下的卻是生計。

在紹興疫情里,如果你仔細看過確診患者的流調報告就會發現,芸芸眾生,有太多人都像這位大叔一樣活著。

一個57歲的阿姨,在確診前的一個星期,每天雷打不動地,要上12個小時的班,包括周末。

她工作的地方,是一間遊樂場,每天晚上9點才下班。

僅有的兩天休息日,也只是去樓下的超市轉了轉,買了點菜。

回到家,或許又是不停地忙碌家務。

更多的,是賣菜的商戶。

有位50歲的阿姨,在確診前的9天,她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凌晨3點,最晚不過凌晨5點,就離開了家。

之後花費1小時的時間去市場進貨,再回到生鮮超市上貨、營業。

除了短短十幾分鐘的吃飯時間,還有匆匆去了趟醫院,一整天,她都在攤位上忙活。

傍晚,還要抽一點時間去上虞中學,或許是接放學的孩子。

隨後又匆匆返回攤位,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

第二天,依舊重複著前一天的工作。

另一位差不多年紀的阿姨,出門勞作的時間同樣早到驚人。

還有一位35歲的男人,每天清早四五點出門。

要麼就是先去屠宰場進肉,要麼就是直接去菜市場營業。

每天的時間,除了午間回家短暫地吃飯、休息,基本上就是工作。

在這100多份流調報告中,幾乎所有人,都過著一成不變的辛苦日子。

家,快餐店,菜市場,工作地點,是他們生活中的全部畫面。

這一個個看起來枯燥的日常軌跡,凌厲地揭穿了普通人最真實的生活:

賺錢、養家,每年去著固定的地方,面對固定的人,為了維持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努力卻狼狽,如我們每個人一樣。

只是無常找上了他們,放過了一個我們。

都說人生百態,可流調折射下的成年人生活,又好像分明只有一種模樣:

每個人都活得那麼枯燥,可每個人又都在那麼拼命地活著。

想起之前的河南疫情,其中有一份7歲男孩的流調報告。

報告顯示,從10月18日到11月2日的16天中,其中有12天,他在每天晚上10點才回家。

在讀小學的他,其實每天4點就放學了。

這中間在外的6個小時,不是留堂,不是貪玩,也不是去上興趣班,而是去父母經營的小吃攤,乖乖陪著,直到深夜父母收攤,才一起回家。

還有兩個周末,男孩星期不上學。

他就每天跟著父母一起出攤。

小吃攤流動經營,並沒有固定的位置,孩子也跟著媽媽輾轉換地方。

當所有人都在心疼這個孩子的時候,我也為這對父母心酸。

如果可以,誰會捨得讓僅有7歲的孩子深夜還不回家睡覺,跟在自己身旁。

如果可以,誰又願意每天居無定所地整夜擺攤,不想奢侈地好好陪孩子長大呢。

可人的手就那麼大,握不住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所以便只能委屈一些,再委屈一些。

撕開生活的本來面目,你會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早已千瘡百孔,不堪一擊。

誰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不斷緩慢受錘。

買不起房,結不起婚,不敢要孩子,工作沒有一點起色,髮際線在日漸後退……

成年人的累,像卡在嗓子裡一個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的異物。

可當你抬起頭,想要喊出心中的委屈時,卻沮喪地發現舉目四望,誰也幫不了你。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網易 夜聽訫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0/168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