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楊絳:你讀過的書,遇過的人,扛過的事,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風雨人生,學會為自己撐傘;

苦厄境遇,要堅持為自己種花。

作家黎戈說: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

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縱觀楊絳這一生,充滿了坎坷和曲折。

前半生,歷盡戰亂饑荒的困境;後半生,又飽嘗生離死別的孤苦。

生活對她施以連番重拳,她卻始終從容回擊。

她的豁達心境,離不開她讀過的書,遇過的人,扛過的事。

那些歲月化作的履歷,都一樁樁構成了她生命里,最好的風景。

1

讀過的書

知乎上有人提過這樣一個問題:讀書到底有什麼意義?

最高贊的回答是:

當你開始想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讀書的意義。

因為,是讀書,教會了你思考。

無獨有偶,關於讀書,楊絳先生也曾做過這樣的思考,她留給後人的答案是: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閱讀這件事可有可無,尤其是工作之後,想做到每天翻翻書更是萬般艱難。

但不讀書的日子久了,內心就會變得迷茫空虛。

也許你平時無所知覺,可那些你讀過的書,看過的故事,得出的思考,已經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轉化成為你的學識、修養和氣質。

甚至,它還將影響並決定一個人處世的態度。

楊絳年少時,有一段在啟明女校念書的經歷。

有一次,她在大姐的書桌里發現了一本厚厚的書。

當時她只覺得書裡面的那些人物故事很有趣,就囫圇吞棗地讀了大半本。

多年以後,她在美籍老師的課堂里,才知道當時讀的那本書是《舊約全書》的中譯本。

然而也正是這本書,啟迪了她,並開啟了她與書相伴的一生。

在往後的歲月里,這本厚書更是給了楊絳的信仰以支撐,讓她穿越歲月的重重刁難,從中獲得自足和自愈。

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時候,她通過讀書,找到了一份內心的平和;

被下放農村苦捱之際,她會悄悄抄寫詩歌藏於衣服內,有空就拿出來默默誦讀;

丈夫女兒相繼離世之後,她也依舊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筆耕不輟地為世人留下了無數治癒的作品。

她這一生,始終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

即使經歷無數世事變遷,楊絳也依舊堅持將讀書這種信仰貫徹了一生。

無怪乎有人說,不讀書的人,內心是貧瘠的,這種人只要一經歷低谷,就會猶如風中的麥子,一吹就倒;

而善讀書的人,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像一棵屹立的樹,在絕境中也能開出一朵素雅的花。

那些生活中那些看似無用的閱讀體驗,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一輩子的心胸和格局。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修行,從開始到結束,我們所讀的每一本書,都是在豐盈自己人生的厚度。

2

遇過的人

你是不是也經常問自己:為什麼別人總是比自己活得快樂?

其實並不是因為生活有多不好,而是你的心裡不夠寬。

活在這世間,我們每天都無可避免地要遇到許多人和事。

而其中,糟心的人,糟糕的事,出現的頻次更是不在少數。

若人人計較,生活便無安寧可言;唯有學會包容,才有可能事事順心。

楊絳在散文《控訴大會》中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數百人的大禮堂里,楊絳突然遭到一個女學生歇斯底里的誣告。

她指責楊絳在課堂上只講如何談戀愛,傳播不恰當的思想言論,危害學生的精神健康。

但實際情況是,這個女學生並不是楊絳班上的學生,甚至楊絳在此之前都沒有見過她。

會後,有人悄悄地問楊絳:「你真的說了那種話嗎?」

楊絳只淡淡地回了六個字:「你想吧,我會嗎?」

是啊,熟悉楊絳的人都太明白,她根本說不出這樣沒有水準的話。

所以,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控訴」,楊絳起先是驚訝、不解,後來也豁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他們怎麼去想吧。

人生在世,冤屈總歸是難免的。

此後,楊絳夫婦被人「冤屈」的事件還發生過多起。

《圍城》火了之後,各地的邀約函和拜訪者都紛至沓來,但楊絳都基本回絕了。

他們兩人都一致認為,研究學術遠比應酬這類的事情重要得多。

但也因此,詆毀他們「清高傲慢、孤芳自賞」的聲音也出現了不少。

對於這些評價,他們或許曾在意過,但後來,也都付之一笑,不去計較,也不願去爭辯。

生活的種種磨難和挫折,沒有擊垮他們,反倒讓他們的心胸愈發寬廣。

往後的日子裡,這份所得也足以讓他們抵擋生活的明槍暗箭,世人的流言蜚語。

有句話說得好:

以歡喜心看事,事事皆為我而生;以包容心看人,人人皆為我而來。

愛你的人,給你經歷,傷你的人,教會你成長;

陪伴你的人,讓你珍惜擁有,離開你的人,讓你學會告別;

比你優秀的人,讓你看清自身的不足,傷害你的人,讓你變得更加優秀。

是他們,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善與惡,生活的丑與美;

是他們,催著我們成長和成熟,讓我們明白了不爭不辯,天地自寬;

也正是這些在你生命里不斷出現的人,在無形中撐大了你的心胸,構建出了你的人生格局。

3

扛過的事

波伏娃小說《人都是要死的》裡有一段經典對話:

您真愛生活?

是的,我愛生活。

您從來不曾有過痛苦?

有過幾次。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是啊,這世上,沒有誰活著是不苦的。

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一段黯淡無光的日子,或是無人問津的低谷期。

然而楊絳的苦難時光卻分外漫長,她出生於新舊社會變革初期,歷史的劇變就已讓她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在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時間,她被下放到偏遠的鄉下。

衣食短缺不說,還要忍受別人對她的欺凌和侮辱。

她目睹了人性的自私與險惡,卻不曾憂患恐懼。並且始終能苦中作樂,每天都會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理再出門。

回過頭來再看那段時光,她的回答是:「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然而命運卻並未因此厚待她。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骨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丈夫錢鍾書去世。

這簡簡單單的幾行字,記錄的卻是一個家庭的離散、一個耄耋老人的至痛。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最後,《我們仨》只剩下了楊絳一人。

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可楊絳卻始終堅強。即使一個人生活,也把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在錢鍾書離世最初的那段時間裡,有人去看望楊絳。

楊絳孤孤單單的樣子令她心疼不已,止不住地哭了起來。

此時88歲的楊絳反過來安慰她說:

你比錢瑗小四歲吧,傻孩子,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

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兒和鍾書前面,你想想,錢瑗、鍾書受得了嗎?

所以,這並不是壞事,你往深處想想,讓痛苦的擔子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苦難可以壓垮一個人,卻壓不垮一顆堅韌的心

楊絳這一生,雖然幾多風雨,但從始至終,她都在反過來寬慰我們:

風雨人生,學會為自己撐傘;苦厄境遇,要堅持為自己種花。

與其抱怨自己生活不幸,不如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擔,在磨難中撐大自己的格局、催著自己成長。

鐵凝的《長街短夢》裡寫道:

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就不願意錯過這街上的每一處細小的風景。

假若人生不過是長街上的一個短夢,我願意把這短夢做的生機盎然。

若是能如此,人生再苦,遇到再難的事,也不虛此行。

我們愛楊絳,愛她的從容優雅,愛她的生活態度,更欣賞她的眼界格局。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在踽踽獨行的歲月里,她也仍是從容地寫下: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至此,恩怨也好,苦難也罷,她都一筆釋然。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而人生格局說到底,也恰恰就是你能容得下多少人,扛得下多少事。

在人生的長河中,願我們都能遇人容人、遇苦笑納,熬過急風驟雨,終至彼岸。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8/168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