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2022,保住本金和資產才最重要

作者:
就像那些斷供的人,首付和前期按揭都打了水漂、可能還倒欠銀行的,這輩子就很難再賺到那麼多錢了。銀行永遠都不會怕,因為它有政府背書;個人失去本金或者現有資產,那就是真的失去了。

幾天休假,反而有點閒不住。

刷刷新聞,不知不覺又找了些數據瞎琢磨。

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39億元,同比增長10.7%。

其中稅收:172731億元,同比增長11.9%;非稅收入:29808億元,同比增長4.2%。

稅收不用解釋,「非稅收入」包括各種附加費、罰款、國企上交利潤等等。

相比GDP,這更是核心乾貨,就像一個人一年的總收成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到的。

薇婭的13個億也要進這個預算的,把這些偷逃稅的「老鼠洞」都挖掉的話,一年的增量或許就有了。

而「個稅階梯式收取、企業所得稅、財產稅(房屋稅)、各種稅、補助」等都屬於第二次分配範疇

打擊偷稅漏稅就能增加真正的國家收入,所以你還覺得國家沒在重視這塊麼?!

2021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87051億元,同比增長3.5%。

這是財政部公布的,也就是說2021年全國賣地收入達8.7萬億,比2020年還高。地已經賣了,就要建設的!

只不過2021年土地買家與以往不同,大部分是國企、地方城投(地方國有)等。

之前我提過,網上隨便一搜也能搜到,2021年除了年初第一輪集中供地上民企大舉出手,後面兩輪幾乎各地民企都處於「躺平」狀態。

根據一些數據中心研究2021年第一輪土拍中民營房企拿地占比56.8%,而在第二、三輪土拍中民企拿地不足30%,反而是國企、城投成了主力軍!

而且國家發改委也剛剛表示,「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其實感受是很清晰的,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有很多事情還是可以預想一下的。

一、查偷逃稅能增加地方收入,想想都激動!

很多企業隨便做個帳就把收入轉出去直接花了,財務上掛往來、應收應付、造假之類的,躲過去則以,查到了就是巨額罰款。

去年從網紅高收入群體身上用大數據分析追繳,2022年可能還會繼續拓展到其他行業。

而且,春節前夕央行、銀保監、證監會三家聯合發布了一個《辦法》3月1日實施,其中有一條規定:個人到銀行存取超5萬元或等值外幣,需核實身份、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

這個就是在堵漏洞,不管是洗錢、詐騙還是其他違法行為,難度越來越大。

對普通人正常存取沒影響,但是對於有其他想法的,這個估計慢慢不好使了。

不單是網紅帶貨直播行業,基本上除了上市公司和國企在繳稅上最規範,其他各行中小企業也是偷稅漏稅高發區。

查一遍就能增加稅收,想想就激動!由不得地方ZF不上心,特別是在土地收入使用趨嚴的情況下。

二、房價兩極分化比預想的要快很多

很多媒體在報導多地房價走下坡路、跌了不少,像瀋陽、青島多地、石家莊等等。

而同時,很多城市的房價依然堅挺。

根據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顯示,包含一二三線70城的100個重點城市裡二手房上漲的有48個,下跌的50個,持平的2個。

漲幅和跌幅都不大,其中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和江浙滬長三角的房價,9成是在微漲的。

也就是說除了這些發達地區,其他地方的高房價想維持、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開頭講了,2021年土拍買家大部分是國企、地方城投(地方國有)等,民企已缺錢。

這裡就別看那些拿地前10、20名啥的了,因為知名的民營、國有大房企就那幾個;但是不同名字的國企和地方城投是看不到的,加起來拿的地就是天量數字。

讀者可以查查當地帶有「某某城市投資、城市建設、資產經營...」字樣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區、縣、市、省的國企。

每個縣至少有兩家以上,幾千個區縣,這個量自然小不了!

去年賣地收入8.7萬億再創歷史新高,有了地,那房子肯定還是要建的。

但是結合去年政治局會議提的「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再來解讀的話,可能是意思建設占比更多的限定價格、限定租金等要素的保障性住房,另外也鼓勵富裕的群體購買價格更高的商品房!

說白了低價房和高價房兩條腿並行,對應的政策也不同。

就像年入5萬的和年入50萬的,面對所有的房子都是1萬/㎡、交的稅也相同,這肯定會拉大收支差異、更沒法共同富裕。

如果按剛剛理解的保障性低價房和高價房並行,設置購買門檻,那說不定就能實現居者有其屋、減少收支差異!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短,但全國普漲是不太可能了,按區域有高有低才正常。

三、投股票、投房產、投實體,坑或越來越多,保住本金和資產可能是最重要的事

不可否認在過去二三十年,房地產經濟助推了除「高精尖」之外絕大部分行業的發展。

現在房市趨於平穩,甚至除了發達地區都在下跌邊緣,這時候賺錢效應就幾乎瞬間消失了。

同時像阿里法拍上,各種被執行房產越來越多,斷供的、抵押貸還不上的等等。

過度投機帶來的失血開始大量顯現。

過年這幾天,我看到很多小店仍然在帶貨直播,甚至許多大券商都開啟24小時在線直播課。

要知道擱以前,這些人早就滿世界飛去度假了。

與之相反的是,賺錢效應低的時候,踩坑踩雷的機率就會直線上升。

說到這個,有一則故事,杜月笙對一個朋友說:

「你原是一條鯉魚,修行500年跳了龍門變成龍了,而我原來只是一條泥鰍,先修煉1000年變成了鯉魚,然後再修煉500年才跳過了龍門。

倘若我倆一起失敗,你還是一條鯉魚,而我可就變成泥鰍了!

你說我做事情怎麼能不謹慎?」

這番話很到位,特別是在生活成本支出幾乎要覆蓋全部收入、上有老下有小、且賺錢效應極低的時候。

底子薄的,特別是小有成就的人,保住本金和現有資產,比預計投資報酬率要來的重要的多。

就像那些斷供的人,首付和前期按揭都打了水漂、可能還倒欠銀行的,這輩子就很難再賺到那麼多錢了。

銀行永遠都不會怕,因為它有政府背書;個人失去本金或者現有資產,那就是真的失去了。

春節假期快要過完,股市要開盤,各行各業馬上又要重新運轉起來。

2022年,說不清楚誰富誰窮,但是起碼別讓自己掉到大坑裡頭。

哪怕是相親,講真的,都建議互相出具徵信以示清白,因為現今被網貸、銀行、車抵公司等起訴的個人太多。

不存傷人之心,只是要保護好自己。

從去年開始,資本市場機構鐮刀們互相搏殺、神仙內卷,散戶純屬池魚,只有被殃及的份,各種概念純屬魚餌。

連一時火熱的元宇宙,很多「魚」一進去就直接燙熟、割肉跑路。

而投資實體,在房價普漲的時代尚且難盈利,更何況現在房價冰火同存呢。

二三十年間,房價普漲給絕大多數獲利者直接、間接帶來紅利。

以前賴以支撐預判的根基現在正在改變,缺少了這個支撐,以往的經驗就很難適用。

在為能不能吃飽飯擔憂的時候,深挖洞、廣積糧是對症下藥;

賺錢效應低的時候,保存實力、靜觀其變,或許是較穩妥辦法。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燕財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06/170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