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牛津大學研究:學歷與智力無關,真正決定成績的是人的「家境」

英國牛津大學曾進行過一項系統性研究:學歷與智力無關,真正決定一個人成績的是他的「家境」。該研究是社會政策與干預系所進行的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

通過對1940年到1970年出生的人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習成績與其少兒時期的學習成績進行對比,得出了學歷與智力無關,決定成績的是人的「家境」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或者家庭比較富裕的孩子其聰明程度是高於貧窮的家庭出生的孩子的,也通常會在考試中擁有更好的學習成績。

後來這項研究又被遷移到瑞典,在瑞典所進行的同期研究之中也展現了經濟實力與學術成就之間呈現正相關的比例。

瑞典相對來說是具有比較公平的教育機會的,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貧窮的兒童和家庭仍然在學習中處於劣勢。

將此項研究放置於我國,其客觀事實也是如此。

目前我國相對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來說,總體的收入水平是比較低的,並且我國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大,而這種貧富差距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消費能力,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心理,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全方面。

就以目前清華大學的招生情況來看,2019年清華大學新生3800名,其中 大陸學生3400名,國際學生港澳台學生約400名,但其中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生僅有656人,所占比例只有19.3%。

而這六百多名學生中還有大部分是來自貧困地區的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除去這些,考入清華的農村生源只有一成。

而這樣的比例我們不能僅僅歸結為孩子不努力,決定學歷的從來都不是智力,也不是努力,即便如此當他們去到更好的城市的時候,身後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持,他們也會擁有比別人更強的自卑感,又怎麼能有更多選擇的權力。

對於教育來說,如果成績是可以改變的,那麼思維和認知是非常難以改變的,甚至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大部分貧窮的家庭父母並沒有一個非常好的思維和認知,僅僅局限於其生活的範圍之內,並不能提供給孩子更好的發展空間,甚至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例如更多的富人家庭,其實更加在意對孩子的教育的培養,不吝嗇投資,注重文化薰陶的培養,也更加注意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心理和性格會更加平衡。

在1966年,美國研究員科爾曼曾經向國會遞交了一份「機會均等調查研究」,研究發現當黑人和白人的學生文化教育水平都相差不大的情況之下,黑人的學習成績仍然是低於白人的,後調查發現,影響其學習成績的條件是學生的家庭背景。

但是其實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並不能劃等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有這樣的例子的,因為貧窮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

只是父母的眼光和利用會影響到孩子對於這種資源的理解,當父母的鼠目寸光無法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的時候,就會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家境」並不局限於金錢和家庭的資金儲備,而在於家庭環境給予孩子成長方面的支持和鼓勵。

當孩子處於高壓的學習環境,或者灌輸「不好好學習對不起父母」的思想的時候,這種內疚與羞愧的教育方式,十分不利於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思維。

而父母高素質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環境,「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家長的高素質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成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只有高素質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高素質的孩子,只有父母本身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能夠對孩子做出很好的表率,才能潤物細無聲地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

所以說,在今天的社會,智力只能決定一個上限,而家庭的氛圍和經濟實力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下限,只有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的支撐,孩子才能有試錯的資本,也有更多創新的能力和勇氣。

當有足夠外力作為支持的時候,孩子本身的價值和學習成績才能有一個更好地體現,這也就顯現出了貧富差距之下孩子成績的差異。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27/171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