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郝宇青:從「史達林熱」到「普京熱」:強國主義下的俄羅斯

—原題:《俄羅斯重現"史達林熱"》

作者:
曾經身為蘇聯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尼基塔·赫魯雪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斷語:"那些等待著(蘇聯拒絕共產主義)的人必須等到小蝦米學會吹口哨的那一天。"很明顯,這句話向當時的蘇聯國內外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即蘇聯是絕對不可能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1959年赫魯雪夫與尼克森會晤時,大膽預言:尼克森的孩子們將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生活。赫魯雪夫的語氣是那樣的堅定,態度是那樣的鮮明,可以看不出,在他的頭腦仍燃燒著"世界革命"的理想。

赫魯雪夫

然而,歷史卻給K先生(赫魯雪夫的綽號)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當時針指向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的時候,印有鐮刀錘子的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的樓頂上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靜悄悄"地分崩離析了。蘇聯原先的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轉向了資本主義。小蝦米真的"吹起了口哨"。

混沌之中的政治歧途

俄羅斯聯邦誕生之初,雖然它宣布了自己的資本主義選擇,但是,這並不直接意味著它就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了。在俄羅斯民主政治的建設進程中,由於其特有的國情和民情,其中充滿著變數。

一方面,俄羅斯在歷史上崇拜集權統治。儘管在蘇聯解體之前,戈巴契夫已開始了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但是,長期生活在高度集中體制下的俄羅斯民眾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基本的民主訓練,更談不上有什麼民主的經驗。另一方面,蘇聯的解體,意味著高懸在民眾頭上的高度集中體制的消失,意味著民眾從這種體制下解放了出來,而這種情形決定了俄羅斯民眾具有了一種解放意識支配之下的強烈的自主願望。

沒有基本的民主訓練和經驗,卻又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政治氛圍,既有可能成為俄羅斯民主政治發展的動力,又有可能成為其發展的障礙。縱觀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歷史,後一種可能則更為經常發生。因為那些具有強烈自主意識的個體和群體,他們更多的是如法國思想家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他們一盤散沙,無法依靠他們個體的力量達成妥協和共識,反而更加容易導致他們迫切渴望外在強制力量。事實上,這樣的強制力量就在他們身邊,總是會伺機而動,並以強人政治的形態表現出來。

於是,在俄羅斯的民主政治道路上,出現了葉爾欽的神話,他藉助於對舊制度弊端的過度誇大,給俄羅斯開出的藥方也正是基於強制之下的民主,即所謂的"可控民主"。普京接過了葉爾欽的權力棒,藉助對恐怖主義和經濟秩序混亂的渲染,"可控民主"在他手中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

"可控民主"下的總統權力

所謂"可控民主",首先表現為它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在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已經具有了民主的一些外部特徵。例如,1993年制定並通過了俄羅斯聯邦憲法,憲法宣布俄羅斯聯邦為"民主國家",確立了人民主權原則、共和制原則、普選制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地方自治原則、多黨制原則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原則等,確立了俄羅斯公民享有自由遷徙權、自由出入國境權、選舉權、言論和出版自由等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正是藉助於這些形式,葉爾欽和普京政權獲得了合法性的支持。

然而,這些民主只具有紙面上的意義,或者說,它們只能稱得上是一種形式民主。因為,"可控民主"的實質不在於民主,而在於這種民主是可以被操控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俄羅斯實際的政治運行過程中,憲法宣布的那些民主權利和自由,受著國家政權的嚴格控制。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俄羅斯總統擁有幾乎不受任何監督的過大的權力,以至於總統成了"超級總統"。葉爾欽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打擊政治反對派,不惜動用武力,製造了"炮打白宮"的政治事件。他還隨意解散政府,造成政府危機多次出現,政府公信力下降並流失到了總統手中。

普京在這方面並不比葉爾欽遜色,甚至出現了"統一俄羅斯"黨依賴普京的不太正常的政治現象。再加上他的克格勃出身,因而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鐵腕人物。他利用對民主的"控制",完成了政治權力向總統的集中,形成了高度集權的威權政治格局。普京本人為自己的做法辯護說:"強大的國家政權,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是任何變革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力","俄羅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也應該擁有這樣一個政權體系"。對於普京來說,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是俄羅斯必需的,而且正是因為他建立了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他才贏得了俄羅斯民眾的認同和支持,然而,應當引起注意的是,他所建立的社會政治秩序是以加強總統的權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

葉爾欽與普京

或許,對於俄羅斯來說,"可控民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有助於構建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然而,它很不利於俄羅斯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壯大。

人們要問,在缺乏民主傳統、民主政治尚處於幼苗時期的俄羅斯,"可控民主"能否把這個大國引向政治發展之路?

"史達林熱"漸受追捧

一般地,民主政治的建立和鞏固,需要公民特定的態度、價值和信仰的支持,或者說,需要適宜的政治文化的支持。托克維爾通過對美國政治的考察,曾得出一個廣為接受的觀點,即按照對政治制度的貢獻等級,在環境、法制和民情中間,民情的影響最大。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公民政治文化對政治制度的重大作用。那麼,當今俄羅斯民眾的政治文化又如何呢?

在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中,"極端"可謂是最為典型的表現。對於這種極端的民族性格,俄國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描述道:"在俄羅斯人身上可以發現矛盾的特徵:專制主義、國家至上和無政府主義、自由放縱;殘忍、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順;信守宗教儀式和追求放縱;個人主義、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自吹自擂與普世主義、全人類性;世界末日——彌賽亞說的宗教信仰和表面的虔誠;追隨上帝和戰鬥的無神論;謙遜恭順和放肆無理;奴隸主義與造反行動。"而當今的俄羅斯民眾的極端政治心態,就集中表現在"史達林熱"之上。

史達林(中)

蘇聯解體之後,作為蘇聯的合法繼承者,俄羅斯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把蘇聯時期的超級大國地位複製下來,但是大國情結卻得以保存。和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人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對蘇聯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國際地位卻是稱讚有加,對史達林能夠和世界頭號強國的領導人平起平坐,共同決定國際事務等諸多的事實是如數家珍。然而,對於俄羅斯來講,一個並不美妙的現實是,經過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建設,它並沒有實現其自由主義預期的夢想,反而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三流國家,不僅經濟衰退,人口減少,社會動盪,面臨著重重的危機,而且,國力下降,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言權也因實力不濟而大大下降了。面對此情此景,俄羅斯人所有的只能是心痛。痛定思痛,擺在俄羅斯人面前的一個重大任務便是如何重振國威,增強國力,回復到如蘇聯時期那樣的大國地位。

那麼,如何實現這一歷史使命?俄羅斯從史達林那裡得到了靈感,他們找到的答案是:要有強有力的鐵腕人物,要有強有力的國家權力。普京如是說,俄羅斯的政治精英如是說。例如,全俄未來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亞歷山大·庫瓦耶夫在2004年12月21日史達林誕辰125周年之際說道:"現在的俄羅斯正處於一種悲慘的狀態,所以俄羅斯需要一個新的史達林。"俄羅斯的民眾也如是說。甚至,2006年的勃烈日涅夫一百周年誕辰也熱鬧非凡。呼喚鐵腕和強權幾乎成為俄羅斯人的共同呼聲。

強國主義已然成為當前俄羅斯的主導思想。

"熱"的其實是普京

不過,俄羅斯的"史達林熱"重點並不在於史達林的偉大,而在於他的強有力,更在於——其實這是最重要的——要有一個現時代的史達林。普京自然是當仁不讓!

他對寡頭採取的無情的行動,對車臣武裝叛亂分子的堅決打擊,對西方國家的負氣式的不合作——如在2007年8月11日,普京親臨聖彼得堡以北50公里處列赫圖西村的"沃羅涅日"雷達站,以此來表明俄羅斯反導系統可以對付美國——等。而普京的這些行動贏得了俄羅斯民眾的支持。

下面的一組數據頗能說明問題。200511月,根據"全俄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普京的支持率為73%,反對率只有19%。2006年6月,根據俄羅斯"列瓦達分析中心"的調查,普京的支持率為76%。同年7月,普京的支持率更上升到79%。與此同時,普京還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望。例如,2005年年底,普京連續第五年被俄媒體評為年度"最有貢獻人物"。2006年1月初,根據"列瓦達分析中心"的調查,普京被認為是"最聰明、最誠實的俄羅斯政治家"。同年2月,根據"全俄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普京的得票率超過了史達林和勃列日涅夫,並被認為是1917年以來"最成功、最優秀的國家領導人"。

在傳統的政治文化陰影之下,俄羅斯人基本上是毫不遲疑地接受了鐵腕普京。"史達林熱"已經演變為一場"普京熱"。

鐵腕普京給俄羅斯帶來了秩序和繁榮,帶來了實力和國際聲望,人們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並不為過。然而,當我們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考量俄羅斯政治的時候,它所可能產生的結果對於民主政治來說,分明是不利的。鐵腕的普京,其實意味著普京在俄羅斯政治生活中的分量過重,而作為民主政治應然主體的民眾卻失去了分量,變得無足輕重。在普京這樣一個政治強人面前,其他人幾近於變成了政治爬蟲。

一個明顯的證明就是,近年來,俄媒體和社會輿論在談論2008年總統選舉時,都很關心"普京是否連任"的問題。莫斯科市市長盧日科夫的說法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說:在俄羅斯,"除普京外,還沒有任何人有能力繼續管理這個國家"。普京成了俄羅斯"不可取代"的國家領導人。因此,許多人希望普京再次連任總統,即使是為此修改憲法也是值得的。

俄羅斯面臨著考驗

不能不想起美國總統華盛頓開創的總統任職的慣例。而這一慣例實行至今,保證了美國民主政治的有序運行。俄羅斯的民主政治才剛剛開始,它也同樣需要一個俄羅斯的華盛頓,而非權力無邊的、可以隨意打破既定政治框架的政治強人。儘管這個政治強人能夠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帶來一定的政治成就,但是,在普遍的制度面前,政治強人依然是矮小的。

然而,在強國主義夢想的推動下,好走極端的俄羅斯極有可能打破既定的政治架構,而選擇鐵腕普京。這一選擇恰好是和俄羅斯傳統的政治文化相吻合。或許,這就是俄羅斯的歷史宿命?俄羅斯正走在十字路口。

一個民主的俄羅斯對於其本國民眾是一件幸事,對於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件幸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更是一件幸事。只有民主,它才能更容易和別國打交道。俄羅斯是一頭巨鯨,只有確立確立普遍的制度的權威,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變數。如今的俄羅斯面臨的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不要被強國主義蒙蔽了眼睛。關於俄羅斯民主政治的前景,我們還沒有太多的樂觀理由。

不妨回味一下赫魯雪夫的話,小蝦米本不會吹口哨,而當它吹起口哨時,往往是會走調的。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華東師大國際政治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14/172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