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國寶」蛋殼黑陶杯——陶器巔峰之作

所謂黑陶是指黑光亮器壁較清製作精緻的陶器,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所謂蛋殼系指其陶胎薄如蛋殼,多數器物僅厚0.3厘米,個別的僅為0.1厘米。蛋殼陶器主要為高柄杯。杯上一般都裝飾有弦紋、突棱形、乳釘紋等,有的還雕出一排排整齊而美觀的鏤孔,以為裝飾。

黑陶的原料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淘洗和充分的陳腐,在用陶輪製作時將胎壁做的很薄,有的竟薄如蛋殼。其製法是將陶坯晾到半干程度,用鵝卵石在器壁表面進行打磨,打磨過的陶坯光滑平整,然後放入窯內用1000℃左右的高溫焙燒。在燒窯快結束時再加入一點水,窯內產生大量濃煙對陶器進行熏翳,濃煙中的炭粒附著於器表,充滿坯體的孔隙,呈現漆黑的顏色。由於陶坯往往經過打磨,故陶器表面漆黑光亮,十分美觀。

黑陶中,尤以蛋殼陶極為珍貴。山東省博物館所藏的這款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陶杯口徑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殼,由杯身和器柄底座兩部分組成。杯身上部像一個淺盤,盤子中間是同心圓的圓環形狀。圓柱形杯身套入粗壯的器柄底座內,杯身和底座粘合得天衣無縫,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整個陶杯體態輕盈,陶色純黑有光澤,紋飾樸實無華。

1928年,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來到山東章丘附近的龍山鎮進行考察,在鎮子以東的武原河畔台地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樣的東西,很薄很輕,但是卻仿佛瓷器一般堅硬,待清理完畢,竟立刻綻放出了黑色的光澤,面對這前所未見的發現,一位在場的考古學家激動地記錄下了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經過嚴密測量,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過0.2毫米,於是「蛋殼陶」的名字應運而生。

在這之後,蛋殼陶的碎片在考古發掘中屢有發現,但卻始終沒有完整的蛋殼陶器皿現身,直到1974年。這一年的一天,原山東考古所所長張學海在其主持發掘的城子崖遺址中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在將墓葬全部揭露後,竟然發現了一堆蛋殼黑陶碎片,這堆碎片會是屬於一個完整的蛋殼陶器皿麼?同時參加發掘的鄭笑梅主動請纓,要獨自對這堆碎片進行分析和比對,經過半個多月的不懈努力,鄭笑梅終於將一件完整的「蛋殼陶」放到了張學海面前,上秤一稱,才10克左右的重量。

隨著蛋殼陶器皿尤其是薄胎高柄陶杯的發現越來越多,研究者發現蛋殼高柄陶杯來源於龍山文化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而隨著制陶技術的進步,輪制技術幫助制陶者將器壁做得越來越薄,器形越來越規整,終於形成了遠古時代的陶器巔峰之作——蛋殼陶。

可惜好景不長,蛋殼陶在歷史長河中成了曇花一現,到了龍山文化晚期,高柄陶杯的器壁逐漸增厚,製作日益粗糙,造型也不及早、中期輕盈靈巧,製作整體水平呈下降趨勢,到龍山文化之後的岳石文化時期,蛋殼陶杯便突然消失了。

最著名的黑陶當屬山東章丘的龍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兩地都是黑陶的發源地。而這款蛋殼黑陶正是出土於山東章丘的龍山文化遺址,屬於黑陶極品中的極品。蛋殼黑陶以「薄」著稱,是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空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單耳杯、高柄杯、鼎等,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古建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12/173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