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上海,你正在讓我們感到「被背叛」

眾所周知,KY的辦公地在上海,本周已經是我們遠程辦公的第六周了。

剛開始遠程辦公的兩周,我們加班加點投入抗疫心理公益課程和冥想的研發,積極出力,也從中找到意義感。但隨著疫情和「抗疫」的局勢發展,可以說到現在,起碼我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欠佳的。

我在上海疫情發酵前,就因為工作出差來到了外地,隨後上海疫情爆發,我也就一直沒有再回上海——以保證後續在此地的工作任務如期開展。我的兩隻貓,也得到了小區物業每周一次的關照。

按理說,我沒有受到隔離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事實上,我卻感受到了近幾年來持續最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遠比20年初爆發疫情時所經歷的更為強烈。

我想,這種負面情緒,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讓生活對於自己來說是「可以說得通的/可被解釋的」的訴求」。而上海正在發生的一切,都讓我覺得「說不通」。

那一個個因為沒有核酸結果而死在求醫過程中的人——護士、老人、孩子、正當壯年的年輕女人;那些幾天吃不上飯、沒地方去睡在街頭的人;那些被撬開門、強行帶走轉運的人……

這些事,不但創傷了那些當事人,也創傷了目睹這些事的我們每一個人。這種心理創傷,也許會隨著生活忙碌重啟而被遺忘,但在我們內心深處也許永遠無法彌合。

心理治療師Patrick J. Carnes(1997)曾經提出,人和人的關係中有時是存在一些隱性承諾和基本假設的——比如父母會愛孩子,儘管這樣的承諾沒有說出口,但一旦我們在關係中的體驗和這樣的「隱性承諾」不符,例如發現父母不愛自己,就會有被背叛、被傷害的感覺。

這正是我們在這場疫情中經歷的:我們生活在2022年的上海,一個被我們基本假設為是文明開化的城市裡。我們曾經深深地信任這座城市會給我們庇護、相信我們個體的生命和權利能夠在這裡得到尊重。但是,現實讓我們感受到了深深的「被背叛」。

前幾周的我,看到這些消息,只是自己掉眼淚,保持著沉默;正如同一開始大家都竭盡全力配合隔離、配合核酸。但這些事不但發生了,而且重複發生著,變本加厲地發生著。沒有任何力量去糾正這些錯誤,去阻止後來的、更多的、本不必要發生的悲劇。

我們的沉默、我們的配合、我們的等待,都被辜負了。

早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著名學者復旦教授嚴鋒轉發了他學生的微博,並評論說:「博主是我從前的學生。」而他轉發的微博內容顯示,有人撬開房門鎖,進入民宅,把人強行拉走。

這則消息,突破了我所能接受的最底線。如果居民家中的房門鎖,是可以這樣輕易被撬開的,我們的安全感還可以寄托在何處呢?

上海,你正在讓我們感到「被背叛」

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本應當讓我們感覺安全。無論因為何種原因,都不應該讓它的居民長久生活在不安中,更不應當是這種不安的製造者。當一座城市不再能讓它的居民感到可靠的時候,不再覺得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託付在這裡的時候,這就是背叛。

我們希望儘快看到轉機,呼籲切實改變現狀!

上海,你正在讓我們感到「被背叛」

*題外話,也是老本行

在這個時候,還是要跟大家說說如何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以下是我不多的一點心得:

疫情給我們留下的最正面的影響之一,可能就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彼此真的是「命運共同體」。這種同盟感,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

它讓一整個城市、甚至是更多個城市的陌生人,都擁有了共同面對過一場戰役的戰友情誼。我們因為這種情誼,都比疫情前的自己更關心他人了一點。

有機會的時候,付出舉手之勞去幫助他人,但又不要過度捲入消耗自我——這會很好地安撫到你自己。

此外,疫情把一個真相直接而顯著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個體的命運只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裡;時代、環境、社會系統、偶發事件等等更宏大和偶然的因素,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更為深遠。

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也許我們每個人或遲或早都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與這個真相相遇。

願糟糕的時間趕緊過去。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KnowYourself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22/173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