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南洋富商:考上名牌大學,或許是你的不幸

作者:

一考上名校彈冠相慶

按中國習俗,一人考上名校,親友和老師都彈冠相慶。家人親友都有面子,學校又多了個可以炫耀的活廣告,老師的名聲和身價也會大增。

更有人把名校視為成功標誌,很多人一生的高光時刻,就是考上某名校,甚至成為一生自豪的事。

但是,名校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有些人或許適合名校,另一些人讀名校,或許是他一生的不幸。

二大學排名有時候是一個笑話

什麼樣的大學是名牌大學?

大多數人只看大學排名。凡是排名靠前的就是名校。

但是大學排名是個很扯淡的東西。由於排名的算法原因,排名靠前的都是規模大、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那些學科單一的大學,排名會遠遠落後。

比如說,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計量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都是業內頂尖,但是在排行榜上都是幾百名。

某些叫xx醫科大學的,排名也遠遠落後。如果上海醫科大學沒有被復旦吞併,它的排名毫無疑問會遠遠落後於復旦、上交、浙大之類的學校。

在今天的排名熱潮中,高分學生大多數選放棄北大、清華,而不會去上海醫大、華西醫大。

1987年,一位成績極好的學生被幾個名校的招生辦老師搶奪。浙大、上交都提供保送資格,並且所有專業任由他選擇。但是,這位同學果斷拒絕了,引起同學好奇,有人猜想他可能只想考上北大清華——因為他有這個實力。

但是,真正原因是他只想學醫,所有的志願都是醫學院。當年上交、浙大都沒有醫學院,北大清華也沒有。要學醫,就得放棄北大清華。他高考分數很高,比上北大的同學高了30多分,最終去了上海醫大。

這位同學後來成為華山醫院感染科的一位網紅醫生。

如果當年他不是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是根據大眾心目中的「頂尖名校」去擇校,或許北大清華多了一個優秀校友,而華山醫院少了一個醫生。

選專業還是選名校,始終是個問題。美國教育界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哈佛、耶魯、斯坦福的畢業生,無論他們本科什麼專業,畢業時有60%的學生把簡歷投到華爾街、投行、諮詢業、矽谷著名科技公司。

不是因為他們熱愛這些職業,而是因為這些職業掙錢快,是事業成功的象徵,深受普通美國人羨慕。越是名校生越在乎別人眼光,這是名校通病。

他們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或許他們從來未曾真正喜歡過。名校不過是一塊敲門磚,社會地位才是目標。一旦進入這種名校,大多數人都會受環境影響,放棄自己的專業和愛好,投入到階級地位的競爭中。

哈佛、耶魯、斯坦福這種名校,本來就是對階級地位特別熱衷的人的聚集地,他們的文化中就有這種傳承。

如果你是一個勵志做某個行業專家的人,卻為了名校光環放棄自己的專業,或者在名校受這種地位攀比熱潮裹挾,放棄自己原本喜歡的專業和工作,從事那些掙錢更多、更受人羨慕的行業,這也是悲劇。

名校光環會讓你更難做自己。

三考試並不能篩選出優秀生

考上名校,是否意味著知識水平高?是否意味著天賦好?是否意味著適合做學術研究?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如果你是一個大學數學系、物理系或工程類專業的系主主任,想招一些數學或物理特別好的學生,考卷你自己出,會怎麼選?

一般人的做法會把數學和物理的考卷出得很深,大多數人只能考10分,水平極很高的人才能考到50分以上,你只錄取數學物理考60分以上的人。

這種考卷,在中國高考歷史上出現過二次。第一次是1984年的數學卷,全國考生平均分26分。第二次是1987年的物理卷,全國考生平均分19.5分。

1984年和1987年,高考尚未擴招,全國招生數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那時候考上大專的,現在都可以進985大學。即便那時候,這種卷子對普通考生依然太難。在高考擴招的今天,考試更要讓成績差的學生也能拉開距離,而不是像1987年的物理卷一樣讓一半考生接近零分。

結果會怎樣?這對於學霸而言,就顯得太輕鬆。

這樣的考卷,考的不是誰水平更高,而是誰失誤更少。不是考誰有某一科目的特長,而是考誰沒有偏科。

結果是偏科而略有粗心的天才落榜,而不偏科的平庸考生進入名校。

在高校擴招到極大規模的今天中國,這種問題尤其嚴重。

人若不是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到極致,卻去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決定命運的不是自己的天賦,卻是「儘量避免犯錯誤」,最終篩選出來的名校生,會是怎樣一群人呢?

四高中都是職業培訓:考試技能訓練營

高考比拼的不是知識的廣度,也不是知識的深度,更不比拼創造性和特立獨行的思考力。

高考比拼的是大綱規定範圍內的做題的熟練精準度,比拼的是誰扣分少。

這種比拼的結果,是每個人都要把大量的時間去訓練做題,老師去研究考題,學生在題海中拼搏。

一位衡水中學的女生,展示她做過的考卷,總厚度是2.08米。

嚴格地說,幾乎所有的中國考生都是復讀生——因為高中的最後一年,都在復讀他們以前的知識。

這種訓練,不是學知識的正確方式,而是職業培訓的方法。拳擊手要把每一拳練到爐火純青,流水線工人要把擰螺絲的動作練到飛快精準,考生也一樣,他們都是在進行應考技能培訓。

這種應試技能訓練會帶來什麼後果?

我給您講一個新東方學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俞敏洪的GRE詞彙手冊,這是新東方學員考試高分的法寶,被稱為「紅寶書」。

新東方學校一群老師研究發現,英語詞彙在GRE和托福考試中出現的含義總是一定的,所以在新東方的《紅寶書》上,一個單詞只收錄一二個含義,而不是把詞典上的十幾個含義都收進去。

考試的時候,只知道一個含義或二個含義的人,做題目速度會比知道十幾個含義的高手更快。因為不需要思考、辨析、選擇。

高考也一樣。懂更多的人未必考得好。

理工科尚且如此,在一些涉及人文方面的考試,有自己獨立高水平思考的學生更是會遭遇尷尬。

這也是一種逆向淘汰。

如果考生把訓練考試的那些時間用於增加知識的廣度、深度、訓練自己的創造力,知識和能力都會大大增長。

如果他了解這一點,當他拿到名校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或許會感到一絲悲涼——為了考試已經浪費了很多的青春年華,也把自己的思維模式裝進標準化的套子裡。

五考上第一的大學,可能是一個錯誤

繼續談選專業還是選名校的問題。

如果你學臨床醫學,按照業內醫生們的建議去選,大體上沒問題。因為醫學院是非常強調實際操作的職業培訓,醫學院的名聲是靠它的畢業生的醫術水平打出來的。

早年的醫科大學,曾經牛氣沖天。

2000年,我在飯桌上遇到幾個上海醫科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他們一個個非常氣憤,憤怒的原因,是出身名門的上海醫大竟然要和復旦這個「野雞大學」合併。

「野雞大學」,就是他們對復旦大學的尊稱。

同樣的道理,許多被吞併的老牌醫學院拒絕改名。直到今天,他們依然叫華西醫學院、同濟醫學院、中山醫學院、湘雅醫學院、齊魯醫學院。這都是有底氣的。

如果你不是學醫,而是學其他專業,可能很難擇校。比如說,你問一群機械工程師:最優秀的機械工程師都是哪些大學畢業的?立志當優秀的機械工程師應該考哪個大學?

首先,機械工程師的天賦和高考天賦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基本上沒法靠高考篩選出來。高考不考空間想像力,也不讓學生當場DIY一個東西顯示他的動手能力,更不會考學生的工程技術綜合和解決問題的獨創能力。愛迪生、特斯拉和瓦特這種天才,都不是可以靠高考選出來的。

其次,你會發現xx大學的學生對機械工程師這種低薪又沒有社會地位、不被人羨慕的行業興趣不大。

你會發現老師們的興趣在於發論文,大多數都是不到30歲就拿名校博士學位,卻沒有工廠一線工作經驗,根本不能給你足夠的指導。

你考上了中國排名第一的機械系,畢業後卻發現自己真的很平庸,在行業毫無競爭優勢,甚至很多二本和高職畢業的都比你有用。最後,你可能改行了,改到名校學歷比專業技能更重要的行業。

去年有一位某省高考狀元決定到xx名校讀書,她接受採訪時說要讀電子系,因為中國的晶片技術落後,她要為改變晶片落後做貢獻。

對這位女生的愛國激情我表示欣賞。但是我也有淡淡的預感,覺得她只是因為晶片是紅火熱門才想做這個。等到幾年後,晶片熱或許如光伏、5G、新能源車、共享單車、p2p那樣一地雞毛,她就再也沒興趣了。

做晶片的瓶頸,完全不是電子系或微電子專業的人可以解決的。真正的瓶頸在機械製造、材料、國際合作關係。

她對專業和理想根本沒想明白。也沒有顯示她的動手能力和電子方面的天賦和興趣。

靠這樣一群高考狀元能改變中國的晶片落後狀態?似乎很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南洋富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4/1748385.html